3、乐器
广阐宫傩仪中乐器并不多,占据首要位置的还是民间四大件:以锣鼓为主,分为大小鼓、大小锣、以及大小镲和锥锣(见下图);其次为笛子。锥锣与普通锣在形制上有所不同,它在锣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凸点,呈半圆形状,主要用来敲打节奏重拍。还有一些具有法器性质的乐器:牛角、匝子、海螺、摇铃、木鱼等。
牛角一般在仪式的最开始吹奏,有一句在各种傩仪开始时套用的句式“一声锣鼓振天台,(师众帮腔)相请某某神仙下凡来,鼓振三通,万神咸集。(锣鼓起、鸣角、高功诣多少天请神)”这段话讲完后“鸣角”就是指的牛角,其吹奏的节拍为:匝子、木鱼主要是用来打节奏,在念诵经文时所用。匝子可以拿在手上一边走动一边敲打念诵;木鱼一般只在念诵道教经文时放在桌上敲打。
而鼓在傩仪中也不仅是单纯的乐器,也同样具有法器的性质。在傩仪中第一会法事开始时先要击鼓通灵,告知各路神圣及祖先,这又叫鸣天鼓。这既是宣布仪式即将开始的讯号,也为仪式的现场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预示着师公在鸣鼓之后角色的转换。师教的办法是擂鼓三通、大喝一声:“法鼓三通,万神咸集!”道教则是“叩齿三通”。叩齿之法,左相扣,名打天钟,右相扣,叫捶天罄,中央上下相叩,就叫鸣天鼓。在《大宫和会》仪式中还有~段文字也提到了锣与鼓的作用:“此锣此鼓,不是非锣非鼓,太上老君送我弟子,拜法之时,过度之时,点兵神锣,会兵神鼓,统兵神锣,祭兵神鼓……千军万马听我神锣神鼓奉行。”此时锣鼓又起指挥军队,调兵遣将的作用。
鼓作为法器,它所发出的声响能够产生一种强烈震撼的效果,带动师公的情绪。随着鼓点的快慢,以及锣、镲声的附和,也同时控制着师公动作的速度,可以说整场仪式始终伴随着锣鼓声。正如曹本冶先生所说:“如果说神附体后的法师是神灵的实体显现的话,这种极富有音乐性的锣鼓节奏便是神灵存在的音响场域。假如神降临凡体时,没有这种音乐性节奏的配合而处在默声环境,神的神圣性将会无所依托。”
傩仪中,乐器大鼓和大锣是由主家自己准备的,并且敲锣的人也是主家另外再请,不由傩仪班社负责。锣鼓乐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仪式中,包括傩戏的表演。它不仅要负责渲染仪式场内的气氛,还要填补各环节之间的空白,使仪式自始自终都能保持连续发展。
在句与句或段落之间演奏的锣、鼓,称之为“调鼓”或“掺鼓”,而小鼓一般是在师公走动时所用。锣鼓合奏最常见的为七星鼓和师鼓腔板。因此广阐宫没有对鼓谱做记录,所以下面介绍的锣鼓谱是按秦国荣老先生演奏时的读音来标注的,使用的本地方言。小锣:“番”;大鼓:“本”敲击鼓中间,音色浑厚,“蹦”敲击鼓边,音色较为明亮,大鼓在不同区域的敲击带来色彩上的一些变化;锣鼓同时敲击:“潘”读音与小锣的一样,为了区别,使用不同的字来代表。“-”与“O”都为休止符。左手敲小锣,右手打大鼓。
七星鼓:只有在前面的法事中才会出现,傩戏中没有七星鼓。当法事时间充足时边打边唱,不会单独演奏。
师鼓:使用的最为频繁,因为不一定要演唱时才打,而且演奏时间可短可长,用来填补场上声音的空隙。在乐段与乐段之间可以演奏,在师公在做手诀的时候也可以演奏,并且可以持续不断的往下进行,同时还可以加花变奏。
谱一:
念诵的锣鼓谱:
实际演奏谱:其中四、五、六小节是敲击鼓边上。
谱二:
念诵的锣鼓谱:
实际演奏谱:其中四、五、六和十、十一、十二小节是敲击鼓边上。
傩作为一种祭祀、祈福的文化现象,是由于远古人类无法解释的各种自然现象而产生,因此这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祭祀仪式,成为他们精神的一种寄托。而傩戏能一直流传至今,延续千年,也正是因为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予人们生活的希望。当人们觉得沮丧,生活不顺时,他们便采用祭祀等方式向上天来祈祷;当他们生活风调雨顺、家族兴旺时,他们就要请出戏班,酬谢上天与各方神圣。虽说这就是所谓的迷信,但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信仰,一份寄托,才给平凡的人们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所以说只有实实在在被人们所需要的,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才有其存在的价值,生命力才能得到延续。正因为它无可替代的意义,才不像山歌、小调一样容易被外来的流行音乐所替代。只有当某一天人们不再相信神灵的存在,重新找到新的寄托,傩仪式才会终结它的使命。
虽然傩仪式的表演一直在持续,但其保存完好的程度令人担忧。仪式的精细度已大不如从前,受到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影响,傩仪式也开始慢慢简化。如法事时间的缩短,仪式中文疏的书写也渐渐从毛笔变成钢笔、圆珠笔,甚至复印。现在的年轻人也很少能完整的演出一整套傩戏,有时为了缩减表演时间,还会删改一些戏剧片段,这也造成一些傩戏资源的遗忘与流失。为了尽量减少“人亡曲绝”带来的遗憾应该加大目前实地田野调查、记录的工作。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傩仪式出发,详细记录了仪式发生的过程,这与以往的专门傩戏研究不同。通过对新化广阐宫傩仪式的文化调查、傩乐的分析,体现了古梅山地区独特的人文信仰及民间艺术。
由于各国学者不同程度的关注,加大了对傩仪式在各个方面的研究,并在世界很多国家进行了相关的介绍和展演,为古老的东方又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