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祁剧弹腔南路的历史形成
蔡姣

  祁剧,发源于祁阳。祁阳因地处祁山之南而得名,因有浯溪而闻名,是一个古老的邑县,始建于三国时期,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

  祁阳位于“湖广熟,天下足”鱼米之乡的腹地,湘江中游。南通粤桂,北抵衡岳,东连淅赣,西接川黔。湘江经西向东,穿越祁阳全境,下洞庭,入长江,是广西从水路通向中原的主要通道。

  祁阳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四季雨水充沛。境内文化古迹众多,风景秀丽迷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唐代文学家元结卜居邑中浯溪,千百年来为文人骚客所歌咏流连。浯溪碑林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是全国第二大石刻碑林。另有文昌宝塔、潇湘楼、甘泉寺、陶铸故居等名胜。

  祁剧这朵戏曲奇葩就在楚南这片独特的土壤孕育而成。它的语言是在祁阳地方话的基础上加以规范出来的祁阳官话,它不缺乏地方语言因素,但有自己的咬字吐音方法,语言易懂好听;它的音乐融合了地方小调、祭祀音乐,结合了外来戏曲音乐元素,如弋阳腔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祁剧音乐离不开当地的风俗民情,是对当地社会面貌、经济政治、人文意识以及审美情趣的艺术表现。

  一、祁剧流布情况

  祁剧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在江西、福建等地又被称为楚南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祁阳戏定名为祁剧。由于其曲调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表演精湛等各方面的因素,使祁剧流传甚广。在湖南省,它流传在衡阳、邵阳、永州、郴州、怀化五个地区。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湖南省共有22个专业祁剧团。计衡阳地区两个,邵阳地区六个,零陵地区九个,郴州地区四个,怀化地区一个。而广大农村和城镇的业余祁剧剧团数不胜数。

  除湖南的衡阳、零陵、怀化、邵阳、郴州等地区拥有祁剧演出班社之外,自清代以来还有不少祁剧班社到外省演出,足迹流布桂、粤、赣、闽诸省。《祁剧志》一书对祁剧的流布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笔者将其梳理如下:

  表1-1 清朝年间祁剧在外省流布情况

  

  

  

  由表1-1可知,祁剧在外省十分盛行,流布较广。在祁剧演出过程中,闽西汉剧、广东汉剧、桂剧、粤剧等地方戏曲剧种借鉴和吸收了祁剧的音乐元素及表演形式,丰富了祁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使祁剧艺术达到鼎盛局面。解放后,祁剧多次进京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演出,至今祁剧在广西、福建、广东的一些地区还相当盛行。祁剧的丰富剧目、曲牌还直接影响到汉剧、赣剧、桂剧的形成和发展。

  二、弹腔南路的源流沿革

  祁剧弹腔的形成晚于高腔和昆腔,它也是吸收外来声腔的基础上融入本土音乐元素而形成。祁剧的弹腔南路唱腔,至今仍保持着早期古朴平直的风格。对于弹腔南路的来源,有几种说法:

  1、《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一书认为:清康熙后,祁剧先后融汇徽调、汉调和西秦腔,而形成弹腔(南北路)。在弹腔的发展过程中,祁剧与宜黄戏有过较多的艺术交流,南路曾受过宜黄腔的一定影响。

  2、《湖南戏曲音乐集成·零陵卷》一书认为:南路来源说法不一。一说南路唱腔由徽调发展演变而成。如南路“弋板”,吹腔中的“安春”,仍然保持了早期徽调的风貌。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南路源于江西宜黄腔。根据现在宜黄本地流传的宜黄戏的曲调来分析,它与南路腔有许多共同点,两者之间确有较密切的关系。

  3、《湖南戏剧史纲》一书对南路的来源分析详尽,编者尹伯康先生分析认为,南路的来源可能有两种来路。一路是由湘北传入,或由安徽商帮直接传入,时间约在乾隆年间。湖南南路的另一来路则是从湘南传入,即由江西经湘南传到湖南的祁阳戏,其源可能是江西的宜黄腔。祁阳戏与宜黄戏的关系确实密切。一是祁剧目前保留的900余个传统剧目中,南路戏占有一定的比例(约占11%),其中除剧种自身发展的(以高昆改唱或搭桥而成的)以外,来自兄弟剧种的剧目以宜黄戏最多,且多是早期的整本戏,如《瑞罗帐》、《闹沙河》、《摇钱树》、《三官堂》、《判双钉》、《四国齐》、《定中原》、《打金冠》、《双贵图》、《下河东》、《清官册》、《朱砂印》、《双官诰》、《珍珠塔》、《打登州》、《九炎山》、《万里侯》(高怀德事)、《龙凤翔》、《八义图》、《芦花河》等。其中的《瑞罗帐》、《闹沙河》还是宜黄戏特有的剧目,其他剧种少见。二是有些剧目,二剧种在演出戏路上十分相近。如《三官堂》一剧均有“女审”的情节;《四国齐》中的“花园跑马”,宜黄戏早期演出,演员身上扎马灯,祁剧早期演出,演员身上则扎纸马。此外,如《清官册》、《双贵图》、《龙凤翔》等剧,二剧种的主要散折都是相同的。三是在扮演行当上,二剧种有不少共同之处。如二剧种均有一些小生开脸戏,如《反昭关》之伍辛、《龙虎斗》之呼延赞、《定中原》之姜维,均以小生应工而又开脸,宜黄戏勾花脸,祁剧开红脸或霸霸脸。祁剧小生开脸戏还有薛葵(如《打金冠》)、姚刚(如《天上台》)、关兴以及《判双钉》中的包拯等角色。四是祁剧的“吹南路”可能来自宜黄腔。祁剧中有一些演唱南路却不用胡琴而用大唢呐吹奏的戏,称为“吹南路”或“大呐戏”,如《采石矶》、《祥梅寺》和《开基图》中的《分占疆土》、《打金冠》中的《薛刚反唐》、《芦花河》中的《哭尸破阵》以及《龙虎斗》中赵匡胤坐高台时的唱腔等。这在宜黄戏中称“唢呐二凡”,在徽剧和京剧中称“唢呐二黄”。“吹南路”从江西传入的可能性甚大。早在乾隆元年,祁剧就曾去江西演出,以后也常来常往,给江西戏曲以影响的同时,带来宜黄腔(二黄、南路)以及“唢呐二凡”(吹南路)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祁剧接受宜黄腔以后,又对衡阳湘剧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有的南路戏不见于湖南其他大戏剧种而见于祁剧和衡阳湘剧,如《瑞罗帐》、《定中原》,便是祁剧南路对衡阳湘剧产生影响的例证。尹伯康先生最后得出,南路分湘北、湘南两路分别进入湘北、湘南的大戏剧种,湘北路又分东、西两路分别从岳阳—带和澧州一带进入。

  笔者与2009年4月13日对祁阳县祁剧团李京芝老师进行了采访。她谈到祁剧源流时说到:“由于祁剧艺术灵活性大,借鉴、吸收其它剧种音乐较快,所以祁剧艺人称祁剧是‘走学’,也就是走到哪学到哪,‘走’的同时吸取了很多地方小调和外来因素的精华”。明代,祁剧吸收江西戈阳腔与当地的民间艺术结合形成高腔,这是众所公认的。清代是祁剧发展的旺盛期,康乾时期,祁阳(包括祁东)境内,祁剧江湖戏班(专业班)已发展到38个。弹腔南路和北路就是在这个繁盛时期流传到湖南。并且,在乾隆时,祁剧已涌现许多名班到外省演出,乾隆四十八年,祁剧名艺人刘凤宫到北京参加萃庆班演出,为扩大祁剧影响作了贡献。从资料上看,祁剧在清代十分活跃,流传地区较广,再加上祁剧高腔的形成是从江西传人的戈阳腔,在明代就与江西地方剧种有所交流,并且祁剧有“走学”的特点,所以笔者认为,既然早在明代湖南和江西之间就有戏曲音乐交流,并且戈阳腔传入湖南影响了祁剧高腔的形成,那么两省之间继续交流从而祁剧再次吸收江西的优秀声腔的可能性同样存在,所以,不排除弹腔南路的传人与江西宜黄腔有关。

  祁剧弹腔南路的形成,并不只吸收一种外来声腔照搬过来就可以了,而是在不断“走”的过程中不断“学”,吸收外省多种声腔,融合本地的地方音乐而形成。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