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的演唱比较研究之绪论
周娣

  民族声乐从广义来说,包括了传统戏曲,曲艺演唱和民歌演唱,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民歌是各民族民间音乐生活中,由群体世代口头传唱并不断加以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变异特点、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非专业音乐创作的音乐类型。中国的民歌历史很长,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优美动人、风格各异的民歌。以民歌的演唱方法为基础,经过创造发展而形成的民族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民族唱法走向专业化,并不断成熟,研究民歌演唱的人不少,如汤雪耕的《谈中国歌曲的咬字问题))(《新音乐》1950年9卷),赵瑞芳的《唱民歌要不要用普通话》(《人民音乐》1956年7期)主张演唱民歌应尽量使用当地方言而不要使用普通话,李同生的《汉语语音的特点及其在唱法上形成的特殊风格》(《人民音乐》1957年2月),宋大能的《谈中国民间歌曲中衬词、衬句的运用》(《音乐研究》1958年2期)。论文方面,研究民歌演唱的论文也很多,如赵红柔的《润腔与润色——中华民族声乐的审美情趣》;赵慧颖的《浅谈民歌的演唱特点及演唱要素》,(《辽宁师专学报》,2005年第6期);曹新华《民族声乐演唱中语言的重要性》,(《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5期);梁佶中《民族声乐的润腔艺术》,(《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7月)等。其中有些涉及湖南民歌的演唱,甚至还有部分重点谈湖南民歌。

  花鼓戏作为一种地方小戏,是传统民族唱法的一个小品种,它既与戏曲密切,同时也与民歌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湖南花鼓戏是在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湖南花鼓戏作为境内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地方小戏,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对湖南花鼓戏进行研究的人不多,目前对湖南花鼓戏进行研究的领域主要在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研究及唱腔研究,如《湖南花鼓戏音乐》,(《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1952年12月);《湖南花鼓戏音乐》,(《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6月);《花鼓戏常用曲调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10月);《花鼓戏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1月);《湖南花鼓戏知识广播讲稿》(《湖南人民广播电台》1986年3月)。其中只有《湖南花鼓戏知识广播讲稿》作为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内部资料,谈了花鼓戏演唱方面的知识。因此研究湖南花鼓戏演唱的人及论文不多,把花鼓戏和湖南民歌演唱结合起来研究的,更是几乎没有。只有李谷一在2008年青歌赛中提出“唱民歌的应该学习戏曲,她唱的《浏阳河》就是花鼓戏改编的”。为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声乐演唱方向的研究生,应该为这个领域做一点开创性的探讨。

  目前,关于湖南花鼓戏的研究成果有《湖南花鼓戏音乐研究》以及《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等;对于民歌演唱研究的著作也很多,《对中国民歌的再认识》、《中国音乐教育》、《如何演唱中国民歌》、《艺术教育》等。但是,目前还没有把湖南花鼓戏和湖南民歌演唱结合起来探讨的相关著作,湖南花鼓戏来源于民歌,因此研究花鼓戏的演唱,必须要结合湖南民歌进行研究。

  现在的许多民歌是根据古曲改编的,要唱好湖南民歌,会唱花鼓戏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同时,研究“花鼓戏”和“民歌”演唱,对于花鼓戏演员和民歌演员甚至是其他民歌演唱来说,为学习声乐拓宽了思维,提醒我们要走多元化的道路,避免千人一面现象。

  在怎样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声乐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在接受美声发声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融合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尤其是要将民歌和地方小戏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不失为中国民族唱法的一个出路,同时也为发扬地方小戏另辟蹊径。以这种思路为基础,本文对湖南民歌和湖南花鼓戏进行比较研究,以湖南民歌和长沙花鼓戏为例,来探讨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演唱的关系,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花鼓戏”在润腔、表演等方面影响湖南民歌,而湖南民歌则在发声方法和语言运用方面,为花鼓戏能够推广起到了启示作用。

  本文采用了民族音乐研究中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音乐文化分析法、综合比较法等。通过客观描述,分析、比较,从马克思认识方法论上,与民族声乐理论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研究。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