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化妆所用假鬚统称口面,亦称髯口。髯口用牦牛尾制作,间或有用人发及马尾者。口面分黑、苍(或作“黪”即灰色)、白、红四种。将昆剧髯口类型统计列表如表1-5所示。
戏剧中使用髯口来源于古代男子蓄须的习俗。民谚有云:“老爱胡须少爱发”。至今苏北老人仍有留须习俗。《江苏省志·民俗卷》介绍徐州、连云港地区的老年人特别讲究胡子,认为胡子标志着一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不同部位的胡子,有不同的名称;不同年龄、不同条件的人留不同样式的胡子,也约定俗成。俗称口上为“胡”,颌下为“须”;胡垂至两口角的叫“胡爪”,沿下唇的一小绺叫“子孙胡”;须长至胸膛的叫“海”,又叫“下海”;两腮毛雅称“髯”,俗叫“络腮胡”,络腮胡修成绺的叫“髯须”。传统的胡须样式有:八字胡、山羊胡、子孙胡、三绺须、络腮胡、五绺长须等。留胡子还要择黄道吉日取意吉祥。可见,在民间男子须蓄是一项极受重视的民俗事项。
从现有资料来看,元代杂剧中已使用口面。山西洪洞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显示,当时假鬃似结在绳上挂于两耳,中部在鼻下呈一弧线。如图1—19中1、2所示。明杂剧演出穿关记录《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中记载当时宫廷杂剧演出所用口面只有“三髭、猛髯、满”三种,如吕布、周瑜都挂三髭。净扮的反面人物大都是不戴髯口的,不但县丞、太医一类小人物是如此,即费无忌、张士贵、李道宗、杨国忠一类文武大臣也是如此。可见,当时髯口的类型较少,使用也不广泛。对髯口的简单化的处理到了昆曲中就被打破了。昆曲中髯口样式比元明杂剧丰富的多。除了正面人物的髯口样式更多花样之外,还增加了一些反面人物的髯口样式。明代昆剧剧本中已出现了“鸡毛夹嘴”和扮恶奴使用的“胡髯”。至清乾隆中叶的江湖行头中髯口色彩已有黑、白、灰、红、红黑五色,样式也丰富至9种。而宫廷昆剧演出所使用的髯口则更为多样,《穿戴题纲》记载髯口样式达20种,特别是下层人物、反面人物的副丑类角色的髯口样式得到长足发展,这反映昆剧艺人们已十分擅长用利用“髯口”这一语汇去塑造人物。《穿戴题纲》等清代相关资料中昆剧髯口名称的记载整理后列表,如表1-6所示。
戏剧髯口从元代时将假须结在绳上挂于两耳到高度写意化的髯口,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明代脸谱,在鼻下、两颊各留有不涂颜色的部位,明显就是将被口面遮去之处;可知其时髯口,比之元代已略见弯曲,但仍基本保留着直线状。明万历年间金陵陈氏继志斋刊本《重校吕真人黄粱梦境记》中髯口仍以线为骨架。《康熙庆寿图》中显示当时的髯口骨架已从线改成金属骨架,如图1-21(2)所示。因此,可以确定至迟清代康熙年代对髯口的改造已基本完成。
表1-5 昆剧髯口类型
表1-6 清代相关材料中的昆剧髯口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