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扮女子服饰以明代女服为原型
(1)体服
昆剧旦角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有三种配套服装。
首先为命妇的装束——“凤冠霞帔、圆领补服”。
“命妇之服,绣补从夫,外加霞帔,环佩而已。”霞帔为命妇礼服。产生于宋,原为后妃所服,后遍施于命妇。明清继承宋制,用作皇后、命妇礼服。《明史.舆服志三》记,洪武四年(1371)规定,凡为命妇:“一品,衣金绣文霞帔,金珠翠妆饰,玉坠。……八品、九品,衣大红素罗霞帔,生色画绢妆饰,银坠子。”清代命妇霞帔与前代有所不一,帔身放宽,左右两幅合并,并附有后片及衣领,形似比甲;胸背缀有补子;帔脚下不用坠子,改用流苏。民国初年时昆剧衣箱中尚有霞帔一项,为清代霞帔形制,现已不用,参见图2-13。
第二种为上层妇女的装束——“袄、衫、裙、披风、云肩”。
《云间据目抄》:“(妇人)身穿裙、袄。袄用大袖员(圆)领,裙有销金拖。……而披风便服,并其梅条去之矣。”现代昆剧衣箱中女子袄衫不分棉、单通用女褶。披风在明代生活中确有,为明代官宦的家居常服,由宋代褙子发展而来。《三才图会》“褙子,即今之披风。实录日,秦二世诏朝服上加褙子。其制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宋又长与裙齐,而袖才宽于衫。”余永麟《北窗琐语》记载明代女子披风一度流行大袖,所以有“浮云起妇人”的民谣。参见图2-14。
《阅世编》记载“裳服俗谓之裙,旧制色亦不一,或用浅色,或用素白,或用刺绣,织以羊皮金缉于下缝,总与衣衫相称而止。崇祯初,专用素白,即绣亦下边一二寸。至于体惟六幅其来已久,古时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是也。明末始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如水纹,不无美秀,而下边用大红一线,上或绣画二三寸。数年以来,始用浅色画裙,有十幅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后正幅,轻描细绘,风动色如月华,飘荡绚烂,因以为名。然而守礼之家亦不甚效之。本朝无裙制,惟以长布没履,无论男女皆然。”“月华裙”在《穿戴题纲》中有所记载。而六幅,八幅乃至十幅,制成细摺数十行的裙式当即现今戏装中之“百褶裙”。此外,素白的裙、其下边绣一二寸花边的裙、前后正幅轻描细绘的裙,戏装中也都有。另外,清代民间还流行一种马面裙,现今昆剧中亦有,也称为马面裙。左右分成两片,中间并不缝合其正面和背面正中,交叉重叠,所以看来就象缝合的一般。在重叠处的表面一层,则有绣花装饰。参见图2-15。
云肩形象最早见于敦煌隋代壁画。莫高窟六二窟的隋代壁画,壁画中有一位“执拂天女”身着云肩,这可能是迄今可见的中国最早的云肩。至晚唐五代,云肩成为女舞伎的服饰之一。云肩应用的重要发展期是在元代,一方面它延续了“天女”和“舞伎”着云肩的用法,另一方面,元代统治者将云肩作为“百官公服”中的一项规定下来。《元史·舆服一》记载“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至明代,云肩霞帔被颁定为命妇燕居服饰之一。据《明史·舆服志》,洪武四年规定:“(命妇)以朱翠角冠、金珠花钗、阔袖杂色绿缘为燕居之用。……二品,衣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金珠翠妆饰,金坠子。”云肩在十七、十八世纪间一度流行,成为深受社会中上层妇女喜爱的领部装饰。明末清初人士叶梦珠的记载,“内装领饰向有三等,大者裁白绫为云样,披及两肩,胸背刺绣花鸟,缀以金珠、宝石、钟玲、令行动有声,曰:‘宫装’。次者曰:‘云肩’,小者曰:‘阁鬓’,其绣文缀装则同。近来宫装,惟礼服用之,居常但用阁鬓,而式样亦异,或剪綵为金莲花,结线为缨络样,扣于领,而倒覆于肩,任意装之,尤觉轻便。”在便服领下罩“柳叶式”或“四合如意式”小云肩,成为当时仕女衣着的重要特征之一。李渔( 1611-1680)在《闲情偶寄》写道“云肩以护衣领,不使沾油,制之最善者也。”泰州人王广业《海陵竹枝词》中写到:“闪色绫罗两样分,朝霞比甲月华裙。迩来时世梳妆俭,不用镶嵌四合云。”可见四合云肩是在比甲和月华裙之前流行的女装。参见图2-16。
第三种为下层妇女的装束。除了袄、衫、裙外还经常着裤、背搭、打腰(裙)、大脚鞋、“打头”、汗巾等。
昆曲服装中有马甲一项,无袖、对襟。旦角所著马甲衣长齐膝,其中又有“花旦马甲”、“老旦马甲”、“道姑马甲”三式。除花旦马甲绣花外,其余皆为素地,亦有镶边者。老旦马甲为扮老年平民妇女用。道姑马甲亦为百衲衣,用方形或菱形杂色绸块拼接装饰,为道姑、尼姑通用。背搭在《穿戴题纲》中又名背褡、背心坎肩、肩褡诸名,因多为丫鬟所穿,所以又名“梅香搭”。《三才图会》“实录曰,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除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曰绰子,士人竞服,隋始制之也。今俗名搭護,又名背心。”《闲情偶寄》“妇人之妆,随家丰俭,独有廉价功倍之二物,必不可无。一曰半臂,俗称“背褡”者是也。”张金兰曾在《金瓶梅》一书中对女性著比甲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研究发现《金瓶梅》中出现的“比甲”多为女性争奇斗艳之用,多以遍地锦为质料,但限于妻妾、妓女或受宠的奴婢。昆剧中旦角马甲多为丫鬟所服,这或受元明杂剧的影响。元明杂剧中已有“比甲袄儿”一项,多为地位低下的妇女所穿。如《孤本元明杂剧》《风雪破窑记》一折中的梅香,三折的媒婆,《黄鹤楼》二折的伴姑儿等。道姑马甲在生活中也有据可循。《红楼梦》第一○九回:“只见妙玉头戴妙常冠,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绸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参见图2-17。
打头、腰裙是明清江南妇女劳作服饰的反映。清中叶桃花坞版画《二美人唐子图》就有妇女包头、系腰裙劳作的画面,参见图2-18。江南水乡的插秧妇女,以青袱蒙头,并于腰间束较短的裙,戴九灵《插秧妇》云:“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蜒占水忙。”腰裙是清代江南妇女穿的一种长裙,因裙腰系在上衣之外,故名。近人《清稗类钞·服饰》记载:“上海之淮南,妇女都系长裙于衣外,谓之腰裙。……腰肢紧束,飘然曳地。”《穿戴题纲》中女子着裤者仅三例,裤与大脚鞋同时使用,这是下层劳动妇女才有的装扮。参见图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