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以明代服饰为原型的表现(四)
管骍

  (2)发式与头面

  明代以降,在程朱理学“男女大防”思想影响下禁男女同台,在男班中昆剧旦角均由男演员充任。昆剧旦角发式及头饰均效仿明代生活中女子的装扮。遍阅《审音鉴古录》及《穿戴题纲》这两份资料,仅得十余处涉及旦角发式的记载。《昆剧题纲》中旦角发式有几项,所指均为假髻。梳髻是中国古代成年女子的发式特征。《礼记·内则》:“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女子盘发作髻、插上簪笄以示成人。从文献记载来看,商周时代生活中就出现了假髻。至明代假髻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其中有一种即以金银丝、马尾或纱挽成帽状罩于发上,、云髻、冠均属此类。其中尤以最能体现浓郁的明代特色。《金瓶梅词话》等小说反映,在明代是有一定身份的妻妾的专用品(奴婢不可僭用)。随着明代经济发展,习俗日奢,尚用银丝编制。在包髻习惯的影响下,圆框上又往往蒙覆缯帛。江苏武进横山桥嘉靖十九年王洛妻盛氏墓曾出土一顶银丝,银丝网外蒙覆黑纱。《审音鉴古录》《琵琶记·规奴》中提示牛氏“戴古扮,莫换时妆”。明清鼎革之际,男演员发式也由蓄发变薤发、发际升高,而体现明代特色的旦角发式却一直沿用下来。民国后昆剧戏班行话仍称旦角为“包头”,采用“尖包结角头”等发式,“包头”所用假发髻或以铁丝作架外蒙表绉纱,或在纸胎外涂生漆,可见“结角头”即为明代戴“”的遗绪。民国初期张玉笙的剧照即是“尖包结角头”的传统扮相。现代昆剧中老旦仍保持“尖包结角头”的传统扮相,年轻女子则用京剧中“梳水头”。清末至民国苏州“全福班”、“昆曲传习所”常演剧目穿戴记录《昆剧穿戴》记载,丑角发式用“懒梳妆”。明代生活中“懒梳妆”以假发制成,使用时套在头上即可,无须梳掠。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乾隆年间扬州翠花街上就有“懒梳头”的假发套出售。昆剧中将这种生活中简便型发套专用于丑角。今人张肖伧《旧戏中的行头和把子》:“京戏里彩旦用的懒梳妆是从昆班里用的懒梳妆而来的,俗名叫乌龟壳,昆班是丑旦用的,不必梳头,往头上一戴的假髻。”

  明清昆剧中束发工具有包头、网巾两种。《穿戴题纲》中旦角用“绉纱包头”。《扬州画舫录》中有“湖绉包头”。《审音鉴古录》记载,《红梨记·窥醉》“小旦”(妓女谢素秋)戴“绉纱兜头”。明代范濂《云间据目抄》说:“包头不问老幼皆用,万历十年内,暑天犹尚骔头箍,今皆易纱包头,春秋用熟湖罗。初尚阔,今又渐窄。”湖绉起于明天启年间,盛于清乾隆以后,并以双林镇所产最为著名。湖绉品种多样,有花有素,但素绉纱似乎更受人们的欢迎。所谓的包头绉也是素绉纱的一种,只是较衣料用湖绉狭短些……网巾不仅是男子的束发工具,也为旦角束发所用。在明代生活中妇女用网巾后于男子,起先女子都用包头。《云间据目抄》“自吴卖婆出……以包头不能束发,内加细黑骔网巾,此又梳妆之一门,而闻风效尤者皆称便矣。”吴下歌谣:“苏州三件好新闻,男儿着条红围领,女儿倒要包网巾。”可知现今戏曲化妆旦角用网巾亦是生活习俗的反映。入清以后,薙发结辫,生活中已不用网巾,但在舞台上却仍可沿用,不受禁止。至今旦角发式无论是年轻女子“梳水头”还是老旦“尖包结角头”都需要用网巾来束发。

  昆剧女子头饰称为头面。“头面”一词则至迟于宋代便已为人们所习用了。

  

  

  明《荷花荡》传奇下卷七出《戏里戏》演出昆剧《连环计》的版刻插图显示,旦角(貂婵)蓬松发髻之上不作任何装点,参见图2-21。可见明代昆剧演出中旦角头面的应是极简单的,点缀一二也是着意突出女子发髻本身的美。这与当时女子发式及头饰崇尚雅装是一致的。《云间据目抄》载“……自后翻出“挑尖顶髻”,“鹅胆心髻”,渐见长圆,併去首饰,皆尚雅装。”晚明叶梦珠《阅世编》记载:“崇祯之间,始为鬈鬓扁髻,发际高卷,虚朗可数,临风栩栩,以为雅丽。”这样稀松的发髻,那大约是不能戴什么首饰的了。从明代传奇演出图中可以清楚的反映,抹额、头箍都是明代昆剧女子主要发饰。貂覆额、渔婆勒子都是抹额的名称。《扬州画舫录》卷九:“翠花街,一名新盛街,在南柳巷口大儒坊东巷内。肆市韶秀,货分队别,皆珠翠首饰铺也。扬州鬏勒,异于他地,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八面观音诸义髻,及貂覆额、渔婆勒子诸式。”民国初年昆剧旦角“尖包结角头”所谓“尖包”即指抹额而言。抹额外,明昆剧《连环计》版刻插图显示,剧中貂蝉头戴头箍,可见头箍亦为明代昆剧中常用头饰。头箍在明代生活中为女子常用。《天水冰山录》中严嵩家即有头箍。无锡明代华复诚妻曹氏墓出土明代头箍。《云间据目抄》云“年少者用头箍,缀以团花方块。”小丫环及小女孩所戴头箍称为“梅香络”或“女孩儿圈”。

  

  清代昆剧女子头面见于《扬州画舫录》“江湖行头”记载的有“翠头髻”、“铜饼子簪”、“铜万卷头”、“铜耳挖”、“翠抹眉”等名目。《穿戴题纲》、《审音鉴古录》等资料显示当时旦角通常作“插凤”(金凤)、“戴花”的头面装饰并趋于程式化。今日昆剧头面根据不同部位有“挑心”、“耳挖子”、“后盖”、“捧髻”等数种,分饰各处。当是对古代生活中女子头面的效仿。《云间据目抄》云:“妇人头髻,在隆庆初年,皆尚圆褊。顶用宝花,谓之‘挑心’。两边用‘捧髻’。后用满冠倒插。两耳用宝嵌大环。”

  从材质来区分现今昆曲旦角头面除绢花、绒花外,通用者则有三种:水钻头面、点翠头面和银泡头面;水钻头面用高级玻璃仿制成钻石,镶嵌于金属底版上;点翠头面用翠鸟羽毛粘贴于金属底版上;银泡头面今皆以铜制镀镍,代替银饰。这三种的用法,界限也相当严,点翠、水钻首饰专为宫廷妇女、官宦之眷属佩戴,平常人家不许用。点翠头面精致而素雅,常为性格娴静而端重之角色所用;水钻头面反光强烈,最为华丽,常为性格开朗而活跃的角色所用;银泡头面则常为平民或苦难中之妇女所用。这种佩戴原则的形成是古代统治者对各阶层服饰制度等级有差的规定的体现。《明史·舆服志》规定:“(庶人)首饰、钗、镯不许用金玉、珠翠,止用银。”点翠头面亦为明代生活中女子所用头面。《云间据目抄》云“……梳头如男人直罗,不用分发,……后用‘点翠捲荷’一朵”。据齐如山先生所言,这在光绪初年仅有三种:一是点翠;二是镀金、烧蓝烧绿,是将用玻璃料经火融化在首饰上;三是银钉,即银泡。点翠、银泡外,烧蓝首饰,是平常人家妇女所用。水钻头面即玻璃钻是地道的泊来品。自西洋玻璃钻、洋珠子、电光片等风行后,前两种就基本废而不用了,五六十年间,在戏中都未曾看到,只有银钉还使用。民国后,梅兰芳排《风筝误·诧美》等戏,在他和陈德林先生的建议和怂恿下又采用了原先这路戏中所常用的点翠首饰,大家都觉得新鲜美观,于是便再次风行起来。

来源:苏州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