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谭保成昆戏武净表演特色研究(二)
尹青珍

  在《醉打山门》里,鲁智深的着装,原来是青褶子和尚衣,青和尚帽,颈上挂一串小念珠,手拿尘拂,穿一般高底靴。后来谭保成改褶子为和尚衣(褶子有水袖,和尚衣没有水袖,袖口很大,衣摆宽),这样显得更粗犷一些。

  通过北京会演后,谭保成将深灰色布料和尚衣改成了火焰色(红里带黑),内穿青袴衣和青彩裤,着一寸高厚底僧鞋,僧帽和衣服颜色一样。原来的“皮额子”改用铝皮做,上画云勾。念珠由小珠改成大珠,串长齐肚脐。

  谭保成对服装的不断改换,主要是考虑如何才能更适合鲁智深的身分、年龄和性格。旧戏班的服装明显不适合,会演后穿的古铜色服装,后来经谭保成考虑也与年龄不太适合。古铜色服装适合老年人穿,而鲁智深那时只有30余岁,穿古铜色服装未免显得有些老气,所以,谭保成才改穿火焰色服装,这样既适合鲁智深的年龄,也更便于突出鲁智深的人物性格。

  (三)谭保成对武净音乐的创新

  戏曲演员只凭借自己的剧目和表演形成不了自己的流派,必须还要有自己的腔和曲,而且,这类具有个人风格的腔和曲,需要在长期的演出中,在一系列的剧目表演中反复出现,使这种独具风格的腔与曲在观众心目中的印象得以不断强化,得到陆续认可,最终变得可以辨认,即还要具备独特的唱腔艺术。

  由于衡阳湘剧多声腔的存在,板腔体的弹腔相对于曲牌体的昆腔来说,音乐的限制较少,使演员可以有更多途径发展自己的个性,包括在行腔用嗓上有更多的变化的余地,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自由表达的空间对于谭保成演唱风格的形成之重要性。

  过去,在湘剧昆腔戏和高腔戏中,武净的唱腔大多使用“粗牌子”,由于“粗牌子”字多腔少,行腔粗犷平直,有时难以刻画武净人物的内心世界,难以表现人物的情感表达。

  为了使净行音乐更富有弹性,更能烘托人物性格,谭保成与乐师、作曲人员进行大胆的音乐探索——在“粗牌子”武净音乐中适当融进“细牌子”音乐。例如原来《醉打山门》只用笛子和唢呐伴奏,气氛烘托不出来,1952年9月,为了参加中南地区在武汉的戏曲会演,谭保成根据剧情需要,在第二场新增加了一个前奏音乐和一个摆罗汉的伴奏音乐,并改用大鼓伴奏,在鲁智深酒醉后摆罗汉时,起烂锣,锣鼓声由重而轻。鲁智深把肩上搭着的外衣丢在地上,把拂尘插进衣领里。此时锣鼓声加重,鲁智深右手撩内衣大襟,双手亮开,锣鼓“哐”的一声,稍一停顿,在“扎”中两手用劲,使上身猛地抖颤一下。接着起锣鼓牌子[普天乐],并根据需要进行反复。在摆罗汉前,先要摇摇晃晃地退四步,[普天乐]一番一退,退至台门口。和[普天乐]同起的还有用大喇叭演奏的伴奏曲牌。摆到十六罗汉,锣鼓稍快,到十八罗汉最后一个动作,双手用力一举,作举杖状,形成摆罗汉的高潮,锣鼓节奏不但要快,而且要打得铿锵有力,然后锣鼓节奏慢慢缓、轻下来,直至结束。

  这是谭保成武净表演音乐中打击乐改进的重大突破,高难度的绝活绝技表演,加上震撼人心的打击乐的伴奏,使全场处在庄严、热烈的气氛之中,一下子把气氛烘托出来了。使罗汉造型在震撼、惊奇、优美的舞台艺术表现中达到完美精致的结合。

  (四)无景表演凭绝技营造震撼

  谭保成认为《醉打山门》剧本语言洗炼,唱词优美,情节集中,动作性强,便于表演。如果使用舞台背景布景,虽然从视觉角度上讲具有一定的美感,但从欣赏演员演技角度上讲,将会分散观众注意力。因此谭保成决定舞台不用实景,也不用布景,更不用幻灯投影,完全靠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把观众的感情引入规定的情境。

  《醉打山门》是个架子花脸戏,要演好这出戏,唱、做、念、打各门功夫必须齐备。在唱功上,要唱出昆腔的韵味;在武功上,要有“金鸡独立”的过硬腿功;特别是要有素质,懂技巧,能做戏,会演人。整出戏文武齐备,唱做俱全,在50多分钟的演出时间里,表演上要丝丝入扣,一气呵成。

  谭保成深入地认识、理解了人物性格,又严密、细致地解剖了戏曲的结构、层次,从而准确地把握住了该戏的节奏,使整个演出给人以波翻澜涌的壮丽感觉。

  在两场戏中,谭保成以为,第一场演人,着意一个“醉”字,看人物塑造;第二场演神,着意一个“打”字,看演员武功。

  谭保成步步深入地揭示出鲁智深的性格,他准确地把握着鲁智深情绪的变化,为什么要喝酒?怎样弄到酒喝?喝醉了怎么办?再充分运用程式动作,表现出鲁智深丰富的内心感情,层次清晰,节奏鲜明,妙趣横生,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有些剧种向谭保成学习《醉打山门》这出戏,把重点放在后面的武功,身段上,结果戏演出来了。但总觉得不像,总觉得缺点什么。谭保成认为,这除了与一个演员的精神、气度有关外,没有把重点放在理解人物、刻画人物上更是直接的原因。论武功、身段,可能有的演员和谭保成不相上下,摆十八罗汉同样得心应手,但总是达不到谭保成那样的演出效果,因为缺乏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感情,外形动作学得再像也是干巴巴的,没有血肉的。这是谭保成艺术灵魂所在,也是被一再证明了的艺术真谛。

  脍炙人口的衡阳湘剧昆腔戏《醉打山门》是真善美高度完善的艺术佳作,是坚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所取得的硕果。谭保成为出戏呕心沥血,演了几十年,改了几十年,表现出一个严肃艺术家辛勤耕耘的别具匠心。可以说,反复雕琢,不断修改,勇于创新,精益求精,正是谭保成在《醉打山门》的表演中取得成功的奥秘。

来源:《四川戏剧》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