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从“前表意”到“强表意”(四)
孙惠柱;刘璐

  这里可以用梅耶荷德“由外到内”的理论来解释:当演员需要某种情绪,而用由内到外的情绪记忆方法又久等不来的时候,应当先动起来,恰当设计的外部动作会自然地引发内部的情绪。事实上刘璐和史晶歆编排的风格化动作都能起到这种作用。有这样一场戏:总督夫人在埋头挑选她要带走的时装首饰的时候,突然看到丈夫被砍头后挂出来的首级,在狂乱中冲下场去。这样突如其来又强度极高的情绪——没有台词,用斯坦尼的方法极难诱发出来,也极难呈现给观众。演总督夫人的就是那位每天在专业剧团接受“方法”训练的凯特,她先试了试由内到外,看能不能找到感觉,但很快就说不行;于是尝试用颤抖的水袖来“外化”她心中正在寻找的情绪,一开始觉得很别扭,因为她还是第一次穿上水袖。直到刘璐给她示范了水袖的抖法,让她先别想情绪就模仿范本动作,她这才上了路,随着前表意的动作逐渐熟练起来,角色的情绪也慢慢被吊了出来。由于这个情绪的强度实在大,光靠表演总还是觉得不太够,我们决定再加上一个外部因素:音乐。手头并没有作曲家和乐队可以当场创作,就从我的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京剧《朱丽小姐》里找了一段录音来用。这段音乐虽然情绪和节奏极其强烈,却好像也是个前表意的中性元素,只要放到合适的情境中,瞬间就能托起演员的情绪,帮助她实现强表意——外部动作、背景音乐和表意的三位一体。

  这个戏表演的重心在格鲁雪这个女主角上,剧中有两场最重要的强表意的场面,排练时遇到了戏曲动作和剧本台词的突出矛盾——这是个英语演出,还没有条件把台词改为京剧的唱和念。第一幕结尾格鲁雪从犹豫、徘徊到最终从地上捡起婴儿那场戏历时整整一个通宵,剧本提供的台词只有说书人的,让女主角在台上做什么呢,仅仅用形体动作来图解说书人的描述吗?我们把说书人的一部分台词的内容写成了格鲁雪的四句唱词:“夜深沉人踪灭万籁俱寂,叹孤儿已无力高声悲啼。小女子有心要抱他而去,天苍苍路茫茫何处是晨曦?”配的又是《朱丽小姐》中找的曲子——改编自瑞典斯特林堡1889年同名剧作的京剧《朱丽小姐》的音乐光盘似乎成了我们取之不竭的“前表意”音乐素材的来源。格鲁雪的这段京剧唱腔把她内心的矛盾和终于胜出的悲悯心加爱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毅然捡起婴儿完全是水到渠成。

  还有就是法庭上那场高潮戏,法官要求格鲁雪和总督夫人抓住孩子的手往两边拉,准拉过去准就得到他。格鲁雪当然不忍心拉,因此总督夫人一使劲就拉了过去,如果按日常生活的逻辑来演,这场戏实在太短。2005年在新加坡的实验中试过让格鲁雪面对观众,用表情来和观众沟通,那位演员不能唱,只能用越来越快的锣鼓点来构建她的心理支撑,以致她的双手自然地颤抖起来。戏曲界有句俗语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就是说演员的唱优于所有的乐器;刘璐可以唱,肯定比单纯的锣鼓点更有表现力,所以又给她加了一句唱词,“拉拉拉不不不身心俱碎!”把格鲁雪内心纠结的情感推到了顶端。相比之下,站在她背后把孩子成功拉过去的总督夫人此时所做的是近于话剧的自然动作,只能作为格鲁雪的陪衬。此时的剧情看上去像是总督夫人得胜,格鲁雪彻底失败,但舞台上格鲁雪强表意的艺术形象绝对胜过了总督夫人。法官立刻推翻他自己刚宣布不久的规则,要格鲁雪这个“真正的母亲”把孩子领走——连一言九鼎的法官也被格鲁雪的“超强表意”感动了!

  这个时间较长的实验表明,戏曲表演的训练和排演中从前表意到强表意的过渡并不是简单的直线流程,而包含了许多循环往复,才能最终把前表意的程式手段和剧情人物之意融合为一,实现强表意。

  本文描述和分析的都是有外国人参加的戏曲风格实验性演出,而不是正宗的中国戏曲演员的常规演出,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演员以前表意为主的训练时间长达许多年,很难从头跟踪;之二是这一课题的探讨特别属意于如何实现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到国际上去推广。这方面上海戏剧学院有两个长期进行的项目,一是专为国际学生开办的京剧班,二是面向国内普通学校戏剧爱好者和国际中国戏曲爱好者的系列剧《孔门弟子》。前者与1994年塔夫兹大学的暑期工作坊相似,四周内从前表意的基训开始,最后是强表意的呈现。2011年的暑期班就在上戏办,师资更为充裕多样,最后的呈现就不是一个大戏,而是分了九组三个戏:传统京剧《打渔杀家》两组、改编的中演西戏《朱丽小姐》六组、新编的古装戏《孔门弟子》一组。剧目虽然有异,所表之意不一,但从前表意到强表意的总体过程是一致的,前表意的基训阶段全班分男女统一上课,大家选定剧目分组以后就开始了更个性化的表意的排练,其间不时穿插着回到前表意的动作和嗓音练习——当排练中发现有些场面需要特别的技巧的时候。

  给外国人教戏曲总是遇到时间不够的问题,因为他们绝不会有专业戏曲演员那么多时间来做基训——就是中国的学生戏曲爱好者也不可能,因此,能否提高教学的效率成了戏曲能否推广的关键之一。我们在《孔门弟子》项目的实践中,试图借用音乐教育中常用的“练习曲”的概念,最终设计出一套循序渐进的前表意基本动作练习,有助于学习者尽快掌握,并在练习中逐渐进入表意阶段。练习曲的法文原文Etude并不局限于音乐,舞蹈也有。1993年暑假两位俄罗斯老师在塔夫兹大学做工作坊,教授梅耶荷德发明的“生物力学”,理念和戏曲很像,全是外部动作,还结合了某些杂技、体操的技巧。他们的课程就以Etude为核心,是一个前表意的Etude动作系列。事实上传统的中国戏曲教学就是一种自发的Etude训练,只是不像音乐的Etude那样规范,也从来没用这个词。Etude被译成“练习曲”,好像就成了音乐专用的了,其实戏曲训练完全可以更自觉地用Etude的理念和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

  上海戏剧学院编创的《孔门弟子》项目借鉴《西游记》的创作方法,以孔子周游列国为历史基础,以三个可爱但还不很成熟的虚构弟子为主要兴趣点,在每出二三十分钟的短剧中制造有趣的情境,以孔子的运筹帷幄和教育行为来贯穿。所有短剧都采用戏曲风格化程式化的表演方法,人物都按行当分类,以塑造鲜明的性格,四个贯穿角色恰好生旦净丑俱全:孔子是老生,秦冉是女扮男装的刀马旦(刘璐演了这一角色),子鲁是花脸,子徒是武丑。这个项目已数次出国演出,引起了国际剧协的浓烈兴趣,成了2011年厦门国际剧协世界大会上演出的唯一有外国剧组(美国和保加利亚)参演的国际项目。在探索和努力实现这些戏的思想社会意义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个艺术教育方面的设想,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剧的创作演出,逐渐积累若干套适合各种层次的演员(专业和非专业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学习用的由易到难的戏曲“练习段”,一段段一步步,从最基础的前表意到表意到强表意,从最普通的戏曲广播操到小戏到大戏,让更多的人来学戏曲、演戏曲,让戏曲艺术在掌声中走向社会各界,走向世界各国。

来源:《福建艺术》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