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规定情境与舞台行动的互动
孟海燕

  话剧表演艺术是“扮演的艺术”、“化身的艺术”、“行动的艺术”三者的结合。演员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要经过艰苦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演员将自身作为创作材料,通过分析剧本,并对扮演的角色进行“处理”,使之接近所扮演的角色,包括怎样组织舞台行动,找到人物特有的行为方式、形体、语言等等,然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规定情境”的细微挖掘上。

  首先要弄清楚规定情境是构成演员的思想、情感、行为的根据,它包括剧本的情节、剧本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生活环境,事实、事件。规定情境也是一种假定,是“想象虚构”的。要正确反映规定情境,就要以人物的逻辑对规定情境进行真实的感受,接受假定情境中的刺激来推动行动,对规定情境进行深入挖掘,挖掘越具体对表演和角色的塑造越有帮助,行动就越具体,清楚知道自己在什么生活环境中表演,极其重要。规定情境在任何时候对于演员来说,都必须具体、明确。在舞台上一些道具的摆放,都会影响到演员的表演,放好了会给表演带来极大的帮助,否则就会妨碍表演顺利进行,有的表演者在台上站着、坐着都不舒服,有的演了半天才需要一件道具,这些虽是一般的环境概念,却影响整个表演的好坏。

  去年我参加了小品《美丽不打折》的排演并参加了陕西省小戏小品大赛,在排练的过程中并没有仔细认真地对规定情境进行深入细微的挖掘和研究,只是停留于表面。我所扮演的是一位从东北来西安做家具生意的中年妇女,从开始去美容院做美容到宣泄自己在生活中的痛楚与无奈。排练时,我的一个出场就排了好几遍,导演向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人物的年龄,从事什么职业,家庭的环境,丈夫是做什么的,夫妻之间的感情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应该挖掘的规定情境,但是在导演没有提出之前,我没有想得那么具体,那么细微,所以一上场的表演总是虚浮,不真实的,只停留于表面,行动也不积极。当我向服务员诉苦,宣泄自己丈夫对自己的感情和家庭不忠时,该怎么做、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要看对规定情境的深度挖掘了,委屈、哀怨的表现是符合规定情境的。但如果认真想想,角色是一个东北女人,又是做家具生意的,常年与人打交道练就了她的干练与精明,同时性格中又带有东北人的泼辣与热情。那么在倾诉时她的语言节奏、性格特征都应在表演中体现出来,这样人物就会生动、真实,行动起来就积极了,目的性也强了,作者赋予的语言和演员的表演就融合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规定情境在演员创作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今年我参加单位排演的小剧场话剧《乱套了》(又名《窗户上的尸体》),作者是英国喜剧大师雷·库内。本剧讲述政府部长理查德·威利和他政敌的秘书珍妮·沃辛顿在宾馆里幽会,无意中发现了一具尸体。为了摆脱这一棘手的困境,理查德叫来了自己的私人秘书乔治·皮格顿帮他秘密地处理掉尸体,并不断地向所有的人编造谎话企图自圆其说,在648套房里上演了一出令人捧腹的闹剧。在剧中我扮演威利太太。戏中我不能仅仅知道时间、地点,还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状况、经济状况、人们的精神状况和人际关系上的特点等等,另外还需考虑作为部长夫人和场上每个人物的关系,如何与部长的秘书交流,甚至在秘书的挑逗下如何释放自己的感受,事后又是怎样面对自己的丈夫等等,这些都需要深刻地感受此时此刻的规定情境,这样演员创造角色的行动就会准确。总之,演员要合理运用自己的想象,去丰富剧作家所提供的规定情境,并且还要能深刻感受它。只有这样,演员才有可能准确并真实、有机地行动起来。

  当我们提到戏剧或表演时,一般都会提到“动作”,而对“情境”有所忽略。规定情境在表演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情境”在前,离开情境就根本谈不上行动,更不会有好的表演,会直接影响到演员对角色的塑造。对规定情境的挖掘越具体、想象越形象,判断才能更鲜明,行动才能越具体和准确,演员的内心才会充实起来,塑造的角色相对也会丰满和真实可信,否则就会显得虚假空洞,行动就不合理,也不准确。我们知道,在表演中任何一个人物形象都在行动与规定情境的结合中产生。如果离开具体的规定情境,行动也就必然成为一般化的行动,所以规定情境是在制约人物的行动。演员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是否生动,他的行动是否准确,都将与演员对规定情境的理解、感受与把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演员要想创造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仅要抓住人物的行动,而且还要用人物的观点去感受和判断剧本的“规定情境”。演员所创造的规定情境应该是一种能够诱发演员真实行动和激发演员准确、鲜明地适应“怎么做”的杠杆和发动机,因为只有在有了规定情境的条件下,演员才知道怎么去做。

  角色心灵规定情境的深化,就是深入地刻画灵魂。塑造人物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塑造灵魂。艺术史学家丹纳曾指出:“当你用你的眼睛去观察一个看得见的人的时候,你在寻找什么?你是在寻找那个看不见的人。”你所听到的谈话,看到的各种行动,他的姿势,他的头部转动,他的衣服,都只是一些外表,在他们的下面还表现出某种东西,那就是灵魂。一个内部的人,被隐藏在外部的人下面,后者只是表现前者,而那个“内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因此我们塑造人物时要特别注意,对人物内心灵魂、规定情境的开掘,从表层走向深入,这尤为重要。演员应学会将自己的思想、情境、情感潜入后景,并使后景及“心灵的规定情境”在排练演出中真正发挥作用。人物形象是在“规定情境与行动的结合中产生的”,所以演员在创作中必须记住,无论任何时候都不存在没有规定情境的行动。演员应该认真地在创造规定情境上下工夫,想使行动具体、丰富、有机,就必须深挖规定情境。

  规定情境与行动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没有规定情境,就没有行动,行动永远是对规定情境的回答”。所以演员在创作中要大力挖拙和丰富规定情境,并让规定情境推动行动,让行动揭示规定情境,只有这样,演员才会在舞台上真实有机,创造出具有较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来,才会被观众认可。

来源:《当代戏剧》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