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戏曲音乐创作的三大发展阶段(四)
刘正维

  三、更高一级的专业创作阶段

  1949年建国后,我国戏曲音乐创作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产生了如下三方面的重大转变:

  一是从长期的业余性创作转变为专业性创作;

  二是从长期的类型性沿用转变为典型性创造;

  三是从以前的经验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创作转变为理论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创作。

  就是以上三大“法宝”,使我国的戏曲音乐创作,出现了1949~1966的17年大发展、文革10年中戏曲作曲的鼎盛、以及文革后的继续迈进。

  (一)戏曲作曲“闯关夺寨”

  建国后的前“17年”进入戏曲艺术从来没有过的繁荣昌盛期。大量专业人员充实戏曲队伍,通过对传统戏的整理加工、对新编古装(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演出,十几年中使我国的戏曲舞台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作曲队伍意气风发,充满激情,不畏艰苦,不计名利,以十多年的工夫,使戏曲音乐创作造就了过去八九个世纪都无法比拟的速度、无法波及的广度和无法达到的深度与高度。京剧《六号门》、《白毛女》、《黛诺》、《革命自有后来人》、《红灯记》、《芦荡火种》、《红嫂》、《草原小姐妹》、《杜鹃山》、《柯山红日》、《红色娘子军》、《千万不要忘记》等等,豫剧从《花木兰》、《拷红》、《白蛇传》到《朝阳沟》、《李双双》、《人欢马叫》。评剧《刘巧儿》、《小女婿》、《花为媒》,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汉剧《宇宙锋》、《二度梅》、《借牛》,楚剧《百日缘》、《葛麻》、《推车》、《刘介梅》、《双教子》,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吕剧《李二嫂改嫁》等等不胜枚举的剧目活跃在城乡舞台。甚至以15年的时光,就出现了1964年我国戏曲舞台前所未有的大演现代戏的高潮。

  “文革”中戏曲作曲达到空前的历史高峰。说文革中“只有八个样板戏”可以,但绝对不是只有八个戏。像现代京剧《杜鹃山》、《磐石湾》、《红嫂》、《审椅子》、楚剧《追报表》、越剧《半篮花生》、吕剧《半边天》等都是“文革”中“样板戏”之外的戏。其中京剧现代戏的音乐创作,有的达到了空前高的艺术水平,是我国戏曲音乐中永留史册的真正的精品。现代京剧音乐创作积累了不少珍贵的、直到今天还是新鲜有用的宝贵经验。

  之后进入了改革开放时的戏曲作曲时期。

  (二)建国后戏曲音乐精品试析

  建国后,创作了大量“专业性”、“典型性”、“理论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戏曲音乐精品。下面仅就个别精品试做剖析。

  1.调性布局的创造性运用

  调式调性是与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紧密相连的表现手段。欧洲七声音阶调性变化的方式与表现功能与我国五声音阶调性变化的方式与表现功能是不同的,效果甚至是相反的。如图示:

  

  我国变宫为角转入上属系统调性是通过“降宫音”,亦即宫音委“屈”了半个音,既然是委“屈”,所以转入上属调性呈现出柔和、暗淡、压抑的情趣,叫做“屈调”,相当于欧洲转入下属调的效果。转入屈调,就是传统音乐中向反调的转换法,即从sol/re转入do/sol弦。“精”角为宫转入下属系统调性是通过“升角音”,亦即角音上“扬”了半个音,既然是上“扬”,所以转入下属调呈现出开朗、明亮、清新的气势,相当于欧洲转入上属调的效果。转入扬调,就是传统音乐中向正调的转换法,即从do/sol转入sol/re弦。换言之,我国五声音阶旋律中出现变宫(si)音,常构成向屈调转换,顿呈柔和、暗淡、压抑的情趣;如果出现清角(fa)音,常构成向扬调转换,顿呈开朗、明亮、清新的气势。

  1)京剧《白毛女》中杨白劳自尽前的唱段,就用了[四平]转[反四平]、[反二黄]的连接,充分运用了变宫为角的屈调转换法,表现了极其压抑、悲伤与惨痛。如[四平]转屈调:

  

  2)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在“小常宝”唱段中唱到“普天下被压迫的人民都有一本血泪账”时,也顿时转入屈调。如:

  

  3)京剧《海港》中方海珍在遇到困难时,呈现出风雨大作,雷电交加的混乱情景和沉重心态;读“全会公报”时转向雨过天晴,一道彩虹飞架,清新而明亮的场景。音乐除旋律线、节奏与乐队编配的特殊处理外,最大亮点是从屈调转入扬调的调性布局。在急速的降E调音乐描写暴风骤雨之后转入远关系C调,表现雨过天晴,情况急变。此时,音乐逐渐慢下来,乌云渐渐散开,出现一道彩虹。乐队在雨过天晴时长笛以快速旋律转入C扬调;弦乐进入后,小提琴以明亮慢速的旋律在F重扬调上奏出一道彩虹飞架蓝天。妙到极点。如:

  

来源:《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