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戏曲音乐创作的三大发展阶段(五)
刘正维

  2.京剧《杜鹃山》音乐创作的珍贵遗产

  京剧《杜鹃山》的音乐创作,可不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戏曲作曲的最高峰!它为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戏曲作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摸索与积累了很值得深入研究的宝贵经验。无论是在戏曲旋律的写作与创新方面,在民族调式调性的布局与创造性运用方面,腔式的运用与戏剧性变化方面,起伏跌宕的结构布局与吸收新的元素方面;还有对人物性格刻画的主题创作与贯穿、变化与发展方面,在声乐曲、器乐曲中贯穿着对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的表现方面,场景音乐与过门的典型性写作方面;以及在多种演唱形式的运用,器乐曲写作与和声、管弦乐的运用方面,都有很好的的建树。是一本相当重要的戏曲作曲教材。它是“文革”后期创作的,没有列入“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之列。但是,它的成功,堪称“样板”的样板。

  1)首先是成功地创作了三个正面人物的音乐主题。如:

  

  这种主题主要不只是注重如歌的抒情性,甚或单纯的旋律美,而是更注重形象的贴切性和多侧面的戏剧性。每个主题都有几种不同的具有典型性的、可以发展变化的旋律型、节奏型和调式调性特征。即不但注意旋律的质量,更注意节奏、调式调性和结构的易于变化发展,以至可以不遗余力地以各种形式始终贯穿。因此才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1)柯湘的音乐主题,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第一小节是高长音或高音带附点的同音反复,有似排山倒海,非常有气势,甚至雄伟。可以理解为对柯湘气质的表现。第二小节可以说是最精华和最独特的部分,音乐急速地由前一小节拉得较开的音符突转16分音符的密集,预示情况紧急;而且出现调性变化,通过倒影模进,由D本调急转A屈调,出现一种紧急的、“混乱”的、甚至压抑的局面。第三、四小节几乎是宫音的同音反复,由16分音符逆转8分音符到4分音符,一步一步地、急速地稳定了下来,表现了什么困难也难不倒共产党人的形象!即从三个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柯湘在万马军中稳操胜券的指挥员的性格特征。从结构方面说,三个不同方面既是一个整体,又有利于分裂发展。同比欧洲不少作品的音乐主题写作也有类似情况。如贝多芬《田园》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

  

  柴可夫斯基《悲怆》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在一个音乐主题中包括几个不同形态的片段,它们可以作多种形式的贯穿或分裂发展。柯湘的音乐主题也是沿着类似轨迹创作与运动的。

  (2)雷刚的音乐主题,也是由三部分形态组成,较好地表现了一个特定的人物。首先是较快速地、使人缺乏精神准备地、急如风火地后半拍起,旋律层层向上,一连三个8分音符,顿现某种急躁、鲁莽的形象。接着急转16分音符,旋律继续向上,更现急如风火,不可阻挡的“冲劲”。第三部分是在高音区拉“长”音,有似不可收拾;精彩的是接着来了一个说转调却没有转调的很不稳定的升fa,而后终止在仍是不稳定的角音。很小的一点音乐空间,已经勾画出了一位活龙活现的雷刚,苦大仇深,勇敢坚毅,急躁冒失,说风就是雨,缺乏政策观念和理性修养。

  (3)杜妈妈的音乐主题则另具一种形象。从欠稳定的有似屈调的si音,以附点音符起始,旋律以慢速向上进行,顿现一股暗淡和压抑的情势。第二形态中又出来欠稳定的fa和mi,而且mi音还延长,更有一股压抑凄凉感。在稍长的mi音后面,后半拍起第三形态,有似一声“歇气”和叹息,终止在柔弱的商音。从而非常形象地勾画出了一位受尽旧社会折磨的老年农妇的形象,非常得体,非常难得。

  可以说,三个音乐主题创作得都是精彩的。这无疑是一种大手笔!作曲者将它们通过多种变化形式,以器乐曲与声乐曲的形式将它们贯穿始终,形成一个音乐主题连贯的整体,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艺术记忆!“序曲”以及与柯湘有关的第4、7、9场幕间曲、舞蹈音乐与最后的闭幕曲,都是以柯湘主题,包括以柯湘主题派生的旋律交织运用,以及与[夜深沉]旋律交织发展的。第2场和4场是有关自卫军的集体形象,用的是具有湖南风味的幕间曲;而这一风格的旋律在第4场又与柯湘的主题交融发展,并在李石坚的唱段中长时间地作为场景音乐演奏。第3场和第5场都突出了雷刚的矛盾面,幕间曲用了雷刚的主题。第6场训子用的是杜妈妈的主题音乐。唯有第八场,一开场就是温其久捣乱,幕间曲用的是反面人物的音乐。整个器乐曲的布局仍是以柯湘的音乐主题贯穿全剧,脉络清晰,布局合理。唱腔方面则要复杂、丰富、曲折得多。下面就部分唱腔或它们的片段略作试析。

  2)首先看雷刚第一场的“三起三落……”

  (1)情感多变。这段唱腔要表现雷刚多个侧面的情感:勇敢的斗争、失败的伤痛、希望的迫切、前进的艰难和没有答案的结束。因而采用了[西皮]以及其反调和[二黄]等腔调。

  (2)表现手段多样。开始时用了开朗明亮的D本调[西皮原板],眼起板落,高音拔起,铿锵有力;并以净角唱法演唱,具有壮烈豪放的气质,是大风大浪走过来的英雄。想起牺牲的战友时,痛心疾首,顿时变宫为角转入中音区和低音区压抑暗淡的旋律和A屈调,即[西皮]的反调,应该说是[反西皮];并以低沉伤痛的拖腔和较柔的徵终止,怀念哀悼,没齿难忘。怎么办?“渴望找到共产党”。这时转用分头漏腰的[二黄]腔式,沉着恳切,用的似乎是一句[西皮]、[二黄]皆可的旋律;从而利用了这句欠稳定的角终止,形成一个非常巧妙的转腔转板腔句,很自然地、更激动急切地接唱[二黄垛板]下句 “群雁无首难成行”。紧接着奏起[摇板]过门,转入[二黄摇板]唱“黑夜沉沉盼天亮”。“亮”字长时间地以变宫长音演唱,更显低沉压抑的情绪;并结束在[二黄]经常使用的上句拖腔时使用羽终止的手法,表现了“等待下句作答”的陷入深度沉思的“问”句。接下去却还是一句没有肯定回答的结束句“党啊”!“你今在何方”?并终止在轻柔深情的、没有结果的商调式终止。这无疑是一段非常成功的,具有独创性的经典唱段。如:

  

  3)柯湘第2场的“无产者”,主要是表现柯湘大无畏的革命气质,和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1)[导板]的前奏,首先是让主题在G本调以强烈的音响出现,但却终止在低八度。这里有两点隐伏,第一柯湘是坚强的,同时她又是赴刑场的,因而给了听众两个侧面的信息。第二是为了主题的第二次出现做铺垫。果然在主题再度出现的时候是在压抑的D屈调。这就将英勇不屈的强者面对牺牲的场景做了纯器乐方面的细腻而形象的铺垫。然而,在主题第二次出现的终止处出现了一个“异峰突起”的神来之笔,即将主题后面在D调上的sol do的上行四度强音终止紧接着再来了一个上行四度的do fa的强音终止,转入开阔明亮的G扬调,并将这个D调的fa,也就是G调的do长时间地同音反复。给人一种相当入神的为英雄开心的享受。

  (2)是[西皮娃娃调导板]与[回龙]。高亢有力,斩钉截铁,一往无前。特别是将“等闲看”的“闲”字特意地拉长,而“看”字却只用强音唱了半拍。表现了对敌人的高度蔑视。经主题后唱[回龙],特别是将本该在板上唱的“浩气昂扬”的“扬”字“抢板”,而将“昂扬”两字都在末眼唱出,相当有力而强劲。在拖腔处,不但运用了主题,而且将主题的终止做了节奏和强音的精心处理,非常强劲。如:

  

  这种强音的处理是后一个切分的强音比前个强音更强。如:

  

  

  (3)[原板]。为了更细腻地展示情感,并配合身段表演,在[原板]中用了好几处拖腔,也都有恰如其分的表现。如唱“寻找雷刚”的拖腔时,也是一往无前执行党的指示,唱了与前例相近的强音处理。

来源:《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