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人说“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但是在戏剧表演只有声音,没有肢体语言的表达,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无论是话剧、歌剧都需要形体语言这样重要的表达方式去完成戏剧创作。舞剧更是将形体语言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表演艺术没有“行动”会是怎么样呢?戏剧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是“戏剧冲突”。而“冲突”必须由行动来完成。伟大的戏剧艺术家和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在戏剧里,只有通过行动去表演,才有力量令人信服,行动是舞台表现力的主要手段。”
行动的艺术,作为戏剧影视演员在创作上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舞台行动展现人物复杂的情感,从而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这就是表演。
一、行动的定义
1.戏剧表演中有一定目的的行为动作称之行动
戏剧表演中表演者如果直接去模仿某个行为动作,没有心理的情感依据,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这个动作,常常会让人看起来表演者的做作。比如,我不想哭,但是戏剧表演中,我是需要哭的。所以在戏剧表演中演员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行为动作,知道其目的,在真实的感受中做出来的行为动作,才是戏剧表演中说行动。
伟大的戏剧艺术家和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所著的《演员自我修养》中说过这样一些错误的表演还批判过这样的错误的表演,他认为在表演中做作的热情,做作的“形象”和机械的,模式化的表演是“我们失业中最普遍的错误”。他说:“真正的演员应当不在外表抄袭形象,不在外表模仿热情的流露,不依靠演员程式机械的做作;而是真实的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去动作。不应去表演情绪和形象,而要在热情映像下和在形象中去动作。
2.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表演艺术的基础是行动
在戏剧、电影、电视剧中,演员是以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和工具,并通过行动化身为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任何一部戏剧、电影、电视剧,其情节的发展与变化、人物形象的丰富与感人,都是通过演员出色的行动来呈现的。可以说,行动是戏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行动也是戏剧与其它艺术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戏剧、电影、电视剧中演员的行动是对文学剧本的再创造,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必须通过演员的行动体现出来。没有演员的行动,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只能停留在物态化状态。演员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形体行动和心理行动及其关系
戏剧艺术表演中人物的表现就像黑格尔所说:“能把一个人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的表现出来的就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所谓的人不是别的,就是指一系列的行为。
1.形体行动和心理行动
一般来说,戏剧表演中的行动包括人物的外部动作和内心动作两个方面。外部动作主要就是可以的模仿,达到预想的动作效果的的动作。给到观众的效果就是直观的,大家都能看得到的。比如,在我们大学开始上表演课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教导同学:“诶!你这时候就应该生气的走开,不应该还站在原地。”那么这里的“走开”就是形体动作。那么老师口中人物的内心动作就是“生气”,心理行动不是改变物质环境,而是改变人的意识,心理行动是演员创作角色最重要的手段,我们在表演中首先应该把握人物的心理行动,并且用行为动词找出行动的目的,例如请求、斥责、安慰、说服、劝解、驱逐、邀请、拒绝、解释等等。
2.形体行动和心理行动的关系
形体行动可作为完成某种心理行动的手段,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形体行动是心理行动的依据,例如,在话剧《翠花》开场中,九儿姑娘为了想租到房子发现和王小怡的哥哥怎么说的没有用后一直和小姨开始套起了近乎,口口声声的叫着:“妹妹呀!咱妹妹呀!”并且不断的靠近。也就是说,在完成“套近乎”这个心理行动时,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形体行动:“口声声的叫妹妹”“靠近”这些都是。要想正确和真实的完成一系列形体行动,演员必须使这些形体行动以充分的心理任务为依据。从“戏剧动作”的真正含义来说,心理行动比形体行动更丰富、更重要。而且,舞台行动是建立在演员对于角色内心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是把内心行动外部化的一种方法。通过舞台表现,让观众明白人物在规定的环境中的,对于所发生事件的态度。从舞台行动中也可以看到他的性格,想法和要做的事情。
总之,形体行动和心理行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着的,两者分不开。让观众看到的表演是外部行动,通过演员的外部行动看到演员演绎任务的心理行动,假设没有心理行动作为支撑,演员表现出来的外在行动很可能就会是我在之前提到的“做作”。这就更笨谈不上真正的行动,更不会让观众感觉真实。所以在具体的行动中,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三、行动的三要素
行动的三要素是:“做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任何一个行动都是由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
例如,作品《马蹄声碎》里面的王洪魁一角,在第十三场中有一场炸桥的戏,这段戏得行动目的是阻止师政委下令炸桥,能让落下队伍的女兵追上队伍,这是行动的“做什么”。那能够让落下队伍的女兵追上,并且女兵中有一个怀有身孕的是王洪魁的妻子,这正是阻止师政委炸桥的原因了,也就是三要素里面的“为什么”。所以才有后面的跪求师政委不要炸桥,在炸桥的最后一刻冲上桥壮烈牺牲,这就是“怎样做”。
1.“做什么”
演员行动的任务是“做什么”。即戏剧表演中动作的任务,演根据剧情演员明确自己行动的任务,任务是动作的依据,任务的不同,动作也随之改变,并且是任务推动着动作,即什么时间什么情节我应该做什么?演员如果不知道自己当下应该做什么,就容易脱离人物,陷入表演情绪、表演结果的怪圈。所以,我们需要把想象和信念将角色的艺术转化为演员自己的艺术,演员需要真正领会角色的的行为动机,演员与觉得融为一体,将作家那些文字叙述的内容活生生的将它们转化为我们的行为动作。
2.“为什么”
①“为什么”的含义。“为什么”做是“做什么”的目的。任何一个行动都有着特定的目的,不同的目的,决定着不同的行动内容和任务。在戏剧表演中行动的目的即“为什么”是剧本所规定的,也是演员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联想创造出来的,在心中有的形象的想象后演员在用自己真正地行动来表现出来的的,它绝不是空空的理性分析,而是发自演员自己的一种强烈的愿望,是一种能够借之推动演员实际行动的内在轮廓和心理依据。说道这里我想起刚开始学习表演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想象力的练习,想象自己在大地震中发生的事情,最记得有一个同学放声大哭,那么她哭,心中一定要有为什么哭这个念头,所以心中一定要有对大地震失去亲人朋友的感受才能真实的表现哭这个行动,那么这个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什么”。
②“做什么”与“为什么”的关系。“做什么”与“为什么”是互为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在戏剧表演的舞台上,每一个演员做的任何一个行动都应该是有目的的行动。演员心中只有明白了接下来做的行动目的后,才会有更加真实的行动。“为什么”(目的)是“做什么”(任务)的思想基础和推动力量。演员在戏剧表演的时候只有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形象,做出来的行动就会做得越生动、越细致,越富有特点。然后就是任务总是通过目的体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人物准确、生动细致、富有特点的“做什么”(任务),观众才能感觉到人物做这件事的目的。
3.“怎样做”
①“怎样做”的含义。行动的手段和方式是“怎样做”,专业术语也叫适应。将“做什么”(任务)的具体化,包括行动的具体的内容、手段和方式,而又必须根据动作的目的,根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和不同的人物关系而做出来不同的动作和方式。还有就是具体的行动过程中,演员根据同演者以及外界的影响变化,而采取的随机应变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有时甚至产生于即兴表演当中。“怎样做”实际上是让行动真正行动起来,让人物形象起来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②“怎样做”在三要素中的重要性。“怎样做”是更鲜明地体现出演员表演的综合创作素质和能力,因为“做什么”和“为什么”即行动的任务和目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剧本来寻找相应的答案。在观众面前“怎样做”也是观众最直观的一个了解剧情人物的方法。演员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表现力等创作素质,以及演员的灵性、悟性、技巧等,演员的思想修养、文化底蕴、生活经验等总体素质,都会通过对人物设计、细节处理、语言使用等“怎样做”中表现出来。可以说,“怎样做”是衡量演员素质、能力、水平的主要途径和表现。
四、结束语
如今,戏剧表演艺术已经是多元化的发展了,但是不管其如何的火热发展变化,戏剧表演作品都没有脱离行动。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是戏剧表演艺术,人物的行动是人物形象的基础。行动永远是反应生活的手段。可以这么说,一部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实际上是由演员的舞台行动串接所组成的。所以演员要真正的创造人物,并将其形象化,就必须要知道行动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性,并且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不断的学习和自我修养并且了解戏剧表演中行动的规律。创作戏剧表演人物的基础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