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的素质既包括先天的形体与声音条件,长期的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风度和气质,也包括演员本身的生活素养、思想水平、文化艺术修养、专业技巧,以及职业道德水准等诸多方面。一个演员是否具有魅力,往往与一个演员在这些方面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诸多的方面中,先天的条件是无法改变的,而且这些条件和演员的风度、气质结合在一起,往往既是构成一个演员创作个性和创作路子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使演员有着某方面的局限性的重要因素。它是演员总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决定一个演员是否优秀,是否具有魅力绝不仅仅在于此。演员的魅力,实质上是由上述诸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所决定的。一个天生丽质的女演员或一个相貌英俊的男演员自然会比相貌丑陋者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不是绝对的,只有当它和上面所说的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时,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势,从而具有真正的魅力。否则,无论他们长得多么漂亮、英俊,也不能把她或他称之为一个优秀的演员。
事实上,在演员的总体素质中真正起着决定因素的是演员本人的生活素养、思想水平和专业技巧,以及他的敬业精神与职业上的道德水准。一个演员只有在这些方面努力提高自己,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总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首先,作为一个演员应该具有深厚的生活素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是一个真理。古往今来,无数伟大的艺术家的成功,首先都是由于他们的创作是来自生活,是生活给予他们的艺术作品以真正的生命。今天,有的人把强调深入地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生活当成是老生常谈,不予重视,甚至认为没有生活照样可以进行创作。因此,在我们的舞台上也就出现了一些缺乏生活根据胡编乱造的剧本和经不起生活检验的“人物”。对于这样的剧本和“人物”,观众当然是既不相信,也不买账。这样的剧作者和演员也必然由于无视生活而受到观众的无视,由于与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的道理背道而驰而受到应有的惩罚。正反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演员,一个表演艺术家,应该自觉地认识到他的创作是一定要扎根在生活之中的。这首先要求演员必须热爱生活,随时随地留心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真正认识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包括演员在内的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只有它才能灌溉你的艺术之树常青。
当我们谈到演员的生活素养时,演员本人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这种人生经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演员身上打上烙印,使一个演员具有某种特有的气质。宫子丕在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扮演的连长,是一个非常鲜明生动并受到观众一致肯定的舞台人物形象,应该说这与他曾经长期在部队生活过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所创造的这一人物形象,似乎不是在演人物,而仿佛是从他本人身上生发出来的人物。这是因为他本人就曾经是部队中的一分子,熟悉部队的指战员,熟悉部队的生活。在创作时,这些生活与人物形象可以召之即来,呼之即出,成为他创作时的素材。同时,演员本人的人生经历也塑造出了他们自己特有的气质,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更深一层地去看,人生的经历中更包含着演员本人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体验。这种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体验对于演员的创作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可以说它是演员的一份十分宝贵的财富。因为这种经历有时可能直接成为创作某个人物时的素材。许多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折磨,当他们在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戏剧作品中扮演类似的角色时,那些曾经有过的生活体验,对其所扮演的人物提供了宝贵的养料。此外,这种演员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还将有助于演员去理解、感受一些不同人物的相类似的情感。例如:一个演员曾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他就容易理解并具体地感受到剧中人物在失去亲人时的心情。乌兰诺娃在她70岁以后说,如果她此时再演朱丽叶,会演得更好。因为生活的经历使她更能体会和把握朱丽叶细腻而复杂的情感。因此,一个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曾经体味过生活的酸甜苦辣的演员,他的这些经历与体验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但是,一个演员无论他的经历如何丰富,他也不可能体验穷尽人生的百态。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着演员从来未曾经历与体验过的生活,因此他必须不断地向生活学习。
这种学习,对于演员来说主要是去研究社会、研究人。社会的纷繁变化,人的千姿百态,都应该是演员观察、了解、分析、研究的对象。这种在观察、了解、分析、研究后所积累下来的东西,都将成为演员生活素养的最主要的部分。一个对于社会生活和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毫无了解的演员,就像一个身无分文的穷汉,在他进行创作时是掏不出自己的积蓄来丰富自己所要塑造的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