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南路阳戏音乐分析(三)
滕攀

  1.4唱词与念白

  传统阳戏的唱词多由上下两个对应句构成,上下句词格相同。其结构主要有两类,一是不加衬字的七字句和十字句,二是在二者基础上加衬字的句子。七字句一般为2+2+3结构,如:春风 拂柳 柳含烟,绿遍 故园 眼界宽。(《春草闯堂》薛枚庭唱词。)十字句以3+3+4结构为主,如:东方白 窗外明 晨鸡高唱,李凤英在绣房 整衣梳妆。(《雷交锤》李凤英唱词。)

  阳戏的衬字多为“呵、啊、哪、呀”一类的语气虚词,一般位于音乐的弱拍位置,时值较短。如:闷(呃) 坐(啊) 古(啊) 庙(呃) 心不定(哪),思(哪) 想(啊) 起(呦) 来 多伤(呃)心(哪)。(《桥头父子会》田志贞唱词)。

  阳戏念白语言以湘西方言为基础,由于流传地的不同,念白也会受到各地方不同方言的影响。南路阳戏以凤凰方言为主,念白中会夹杂一些地方词汇,如小戏《箱中缘》里有一段对白:

  兰香(旦):翻别人的墙要犯法,翻自己的墙不犯法,姑爷,不怕得。

  方玉其(生):不怕得,那怎样翻法?

  兰香:你抽我,我拉你,你放下我,我接你。

  兰香最后—句“你抽我”用的就是方言词,意为“你抱我”。

  传统戏《捡阳螺》中,布仲石和白秀英在一段对白里说:

  布仲石:这才害了,害了哇!

  白秀英:哦,爱了?爱了就好呀!

  布仲石所说的“害了”也是湘西方言,意为“坏了”或者“完了”。还有一些湘西土语在阳戏中也经常出现,如“老老”(弟弟):“堂口”(场所);“亡魂”(糊涂)等词汇,这些质朴的民间语言生动体现出了阳戏的平民本色。

  阳戏念白时根据人物性格不同,语气的高低、强弱、长短、快慢会有个同倾向。如《雷交锤》中,小生的开场白是“要穷只有我家穷,床上无被盖斗篷。三更半夜伸一脚,四面八方都通风。”四句话的重点音分别是“我家穷”、“斗篷”、“伸”、“都通风”,既简明介绍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又显示出主角不畏艰苦幽默开朗的性格。演员在念白中还会即兴加入民间俚语谚语,如“天黄有雨,人黄有病”、“脑壳(ke,二声)上开口——讲天话”(gang,四声,即说瞎话、大话),这种念白方式发挥了方言个性,在听觉审美和语言习惯上都贴近了本土观众的心理喜好。

  2、伴奏

  阳戏伴奏主体由节奏乐器和旋律乐器两部分组成。旋律乐器有瓮琴、反胡琴、唢呐等。其中瓮琴是最主要的唱腔伴奏乐器。瓮琴主要担负演员的唱腔旋律伴奏,其特殊的音色是识别阳戏的艺术特征之一。早期的瓮琴没有千斤,琴弦采用蚕丝弦,音色相对黯淡、柔和,音域不宽,演奏时不换把位。后来艺人们改用钢丝弦模仿二胡加上千斤,瓮琴的音色变得相对明亮,音域也比以前宽广,演奏时可以换把。节奏乐器由鼓、头钹、二钹、大锣、小锣等构成,它们主要负责掌控唱腔速度与整体表演节奏。尤其是司鼓者,被艺人们称为“把舵子”,意思是为整个乐队把握方向和节奏的核心人物。建国前阳戏伴奏比较简单,许多艺人只背一把瓮琴,就走乡串寨四处卖艺。条件稍好点的则加上鼓、课子和唢呐,一般乐队成员不会超过三人,且每人身兼多样乐器。如司鼓的成员兼头钹、课子和大锣,瓮琴琴师兼二钹、唢呐等乐器。

  2.1唱腔伴奏

  阳戏的唱腔伴奏以托腔、填充方式为主,在上下腔句之间补充间奏,其伴奏随唱腔而调整变化。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跟腔伴奏,即在唱腔部分瓮琴演奏与唱段相同的旋律,间奏时换为过门音乐。如谱例12:

  

  谱例12的[女赶板],瓮琴在唱词部分的伴奏均与主旋律相同,间奏的两小节为过门旋律的节选,只在个别节奏和旋律音上稍作改动。这样的伴奏方法有助于演员稳定唱腔节奏和音准,但也相对限制了演员发挥润腔的功能。

  二是用固定琴谱伴奏。即琴师拉固定的旋律,让演员随剧情发展和唱词自行发挥,依字行腔。如谱例13:

  

  谱例13中的第5、6小节处根据演员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即可用念白处理,也可唱旋律:

  但伴奏从过门后在每个乐句的前两小节都了保持固定节奏型和旋律,类似伴奏主要与丑角唱段配合使用。笔者曾在访问中得知,老一辈的琴师无论剧目用哪个曲牌演员行什么样的腔,都能稳定地托住演员的嗓子,让对方尽量按自己对阳戏的润腔习惯来表演。这样的合作与固定琴谱伴奏有分不开的关系。

  三是句尾入伴奏。即唱腔主要部分均为演员清唱,瓮琴伴奏只在尾音部分加入。如谱例14:

  

  谱例14的唱词部分完全由演员自行发挥,伴奏只在腔尾点缀,主要突出唱腔特色。在阳戏早期尚未形成固有伴奏模式时,艺人们多采用这种方式为演员伴奏。

  阳戏唱段与唱段之间的衔接部分,一般使用曲牌的固定间奏旋律。但在较长的过场段落畢,阳戏伴奏会使用一些篇幅稍长的民间曲牌,如[鳊鱼上滩]、[一枝花]、[蚂蚁上树]等等。谱例15:

  

  谱例15的[一枝花]曲牌是南路阳戏的专用过场音乐,旋律中频繁出现的清角是阳戏的音乐特色,它使整支曲牌体现出G徵与F商的交替调式。[一枝花]经常用于剧中人物打扫、绣花以及上山下河时挽袖挽裤腿等动作中。谱例16:

  

  谱例16[鳊鱼上滩]也是常用的过场音乐,旋律俏皮,主音与[一枝花]相同都是,色彩音清角在谱例中来回出现,使旋律构成徵商交替调式,附点节奏显得轻快活泼。该曲牌多在小旦或花旦行路、回娘家、做鳊鱼上滩身段动作时作为背景旋律出现。这些过场曲牌不仅能起到唱段与唱段之间的过渡衔接作用,还能丰富阳戏的伴奏内容。

  2.2常用打击乐牌子

  阳戏中的打击乐器主要由鼓、锣、钹构成。与其他戏曲打击乐不同的是,阳戏吸取了土家族打溜子的乐器特点,设置了两幅钹,即头钹和二钹。其特点是两幅钹交错演奏,形成节奏互补。如打击乐牌子[雁拍翅]中:

  念谱 

  头钹   

  二钹   

  阳戏所使用的打击乐牌子多来源于民间吹打乐、花灯和其他戏曲的锣鼓牌子,一般用于曲牌起调前和一个唱段结束后。根据唱段曲牌的快慢速度,会分别配用不同的打击乐牌子。如[七句板]起调前用的是与之速度相等的中速打击乐牌子,如[中板头]和[撩子头]。

  【中板头】   

  【撩子头】   

  而速度稍快的[男赶板]起调前多用[仙鹤抱蛋]:

  【仙鹤抱蛋】   

  在阳戏剧中如果有花灯调出现,则用花灯戏里的打击乐牌子[龙摆尾]和[凤点头]做起调。

  【龙摆尾】   

  【凤点头】   

  打击乐演奏完起调牌子后,由瓮琴等旋律乐器接唱腔过门。此时打击乐只有课子做节拍点缀,在演员唱完下腔句时,打击乐会配合瓮琴在间奏里做后两小节的简短补充。如《捡田螺》布仲石的[七句板]唱段,谱例17:

  

  当一个唱段结束时,这种结尾处的打击乐节奏会逐渐放慢。打完下腔句间奏的后两小节,再以渐慢的“”节奏收尾。阳戏艺人将这种头、尾入打击乐的伴奏手法称为“包牌子”。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