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围绕富民强省的目标,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中提出了要“积极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努力打造湖南文化高地,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保障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并明确提出把“弘扬湖湘文化”列为了主要任务之一。
传统戏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湖南省是传统戏曲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据1980年代《中国戏曲志》(湖南省卷)的统计,有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常德汉剧、荆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阳戏、湖南花灯戏、傩堂戏等16种,以及少数民族戏剧苗剧等近20种。此外,还有特殊剧种傀儡戏(布袋戏——邵阳;杖头木偶——永兴、祁阳、湘西等)、影戏(皮影、纸影)等。这些风格不同、各成体系的地方传统戏曲是湖湘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并反映其特质和风貌的传统文化,也是湖湘儿女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湖湘儿女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湖湘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些流淌着楚文化血脉,展现着湖湘传统文化异彩的艺术奇葩,是湖湘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
祁剧又名祁阳戏、楚南戏,是湖南省四大剧种(祁剧、湘剧、花鼓戏、巴陵剧)之一,是由江西弋阳腔结合祁阳小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因发祥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而得名,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它综合了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融会了杂技、幻术、武打、假面、服饰等技术性动作和装饰性艺术,广泛调动了诗词、小说、表演、音乐、舞蹈、唱腔、方言等各艺术门类的表现力,有高、昆、弹三大声腔的大剧种,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剧有数量上千传统剧目,其中有一两百个剧目现已失传。在湖南众多的传统地方剧中,祁剧也是其中流行地域最广、影响最深远、历史最悠久的剧种,广泛流传于永州、邵阳、衡阳、郴州、怀化等湘西南和湘中地区。另外,还在桂北、粤北、赣南、闽西、黔东等地也影响较大,尤其对粤、闽等省不少剧种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为流传广泛,富有特色,影响深远,2006年6月它被湖南省列为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纵观祁剧当前的传承现状,虽然近几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整体而言,依然有保护力度不大、发展不平衡、社会功能挖掘和利用不够等不足。受当代市场经济之下各种社会因素的冲击,当地不少年轻人,或嫌已过时,或嫌太枯燥,或嫌收入不够,不愿从事传统戏曲工作,湖南祁剧正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许多具有技术性的祁剧内容后继乏人。殊不知,祁剧作为湖南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在促进文化传承、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人们审美能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功能。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审美教化的功能
传统戏曲以自己独特的韵味、喜闻乐见的形式曾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的美主要体现在情节、唱腔、唱词、伴奏和服饰等特征上。正是因为这些有审美价值因素的有机结合,才使得传统戏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礼乐文化是传统戏曲的基础,并肩负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的教化功能。戏曲能寓教于乐,对广大群众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传统戏曲所体现的那些剧情和内容,多为“忠、孝、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而这些精神又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基础。正如陈独秀先生在他颇具影响的著作《论戏曲》中写道:“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尝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教师也”。湖南的传统戏曲因其影响范围广、文化信息丰富等特点,如果能加以利用和传承,必将会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譬如祁剧中有宣扬善恶有报、劝人从善的《观音戏》;有讴歌爱情、惩恶扬善的《孟丽君》、《闹严府》;有痛斥魏晋南北朝战争和动乱、歌颂人性与重节尚义的《目连传》;有弘扬尽忠报国、怒斥统治者昏庸的《精忠传》等。
文化传承的功能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湖南传统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涵了音乐、文学、服饰、舞蹈、礼仪等内容,这本身就是湖湘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不管是祁剧、湘剧、花鼓戏等都是湖湘文明的精华,延续的是湖湘历史,传承着湖湘儿女生活的智慧,集中反映了湖南人的审美情感、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精神世界。它们的乡土气息、生活气息特别浓厚,不像京剧属于宫廷戏,湖南传统戏曲是从湖南民间生长起来的,与当地的民风民俗联系比较密切,传统戏曲的传承既可以传承传统文化,也可以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思想。即便是现在它不仅在很多地方的婚丧嫁娶、寿诞、生子、乔迁等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甚至在店企开张、商业往来的特殊时刻,邀请戏曲演出也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祁剧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年,它更是一直在民间扎根,广泛流行于湖南永州、邵阳、衡阳等地区的传统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当地民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反映的思想内容多与湘南、湘西民问习俗、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冈此,湖南的传统戏曲与湖南传统文化与生俱来就是密不可分,传承传统戏曲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传承传统文化。在当前对优秀传统文化Et益重视的大背景下,湖南要发展,必须植根于湖南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积极地拯救、研究传统戏曲文化,努力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文化,推进湖南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功能
社会凝聚力是整个社会长期形成的共同文化的重要功能,它通过社会整合和导向,使整个社会成员结合为一个统一倜的整体。增强社会凝聚力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影响世道人心来达到。众所周知,传统戏曲都足在社会群体性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戏曲的演出除了演员在台上表演外,俞下还会聚集大量的观众欣赏、讨论、附和百动等,这种浓厚的群体性氛围为传统戏曲的传播、群众文化空间的开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戏曲演出活动使观众和演员自然地融人到这种特定的文化和群体中,他们中间进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动关系。戏曲中典型的示范、榜样的带动、英雄的鼓舞、舆论的导向等来对观众产生r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见,传统戏曲把众多不同阶层、年龄的观众聚集在一起,使观众团结、互助、友爱等积极因素得以加强,这仿佛有一股尢形的力量使大家凝聚在一起。因此,传统戏曲的传播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意识和丰富“文化强省”的内容,还有利于让人实实在在体会到地方文化的作用和增强社会凝聚力。譬如祁剧《走廊宽、走廊窄》通过讲述某机械厂宿舍楼中一条狭窄的走廊里的j户人家发生的曲折离奇的故事为背景,对市场经济转型时处于困境中职工们不同心态的刻画,从他们最初的矛盾到理解的转变,最终经过大家转变观念和努力又开拓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这部用传统戏曲手法和现代题材相结合创作而成的祁剧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激发了工人们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精神,增强了社会凝聚力。这部祁剧还获得了1997年湖南省田汉戏曲大赛一等奖和湖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助推旅游经济发展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旅游需求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当今越来越多的人们青睐文化旅游,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个性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传统戏曲作为湖湘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蕴涵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湖南在发展经济、倡导文化强省中,充分发挥传统戏曲的因素尤为重要,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传统戏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亮点是快速提高湖南旅游吸引力的手段之一。为显现旅游景点的经济价值,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量的旅游景点需要调整思路、一些传统戏曲文化需要创新,这就要求我省旅游文化创意单位要深入贯彻“文化强省”战略,推动传统戏曲文化和旅游产业共生共融,深人挖掘湖南传统戏曲文化内涵,打造高水平的旅游项目,促进传统戏曲文化与文化旅游产业互动,为湖南省实现文化强省的转型目标贡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
《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近年来湖南乃至全国在利用传统戏曲文化发展旅游较为成功的一例。故事取材于湖南传统戏曲《刘海砍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艺术创新。自2009年9月开演以来,无论是上座率还是节目影响力都是日益上升。该作品以其华丽大气的舞台场面、曲折动人的湖南本土故事情节、空灵唯美的音乐风格、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受到业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天门狐仙》在不断扩大影响,不断赢得客源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在丰富张家界旅游产品的同时,更是弥补了张家界文化旅游市场的空白,并赢得了“最具代表性的湖南旅游文化名片”的美誉。可见,如果能成功打造一批类似《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有浓厚传统戏曲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必将对推动湖南旅游、增加湖南旅游经济文化含量,改变自身旅游形象都将大有裨益。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传统戏曲文化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融人到“文化强省”建设当中去、融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融人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去、融人t!t,I1快文化旅游发展中去,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创造新成果、以传统文化传承新成就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因此我们急需进一步认识和发挥其社会功用,落实好《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中提出的要“构建民族文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保护、大利用”的长效机制”的要求,找出适合湖南传统戏曲传承发展模式,发挥其社会功能,以利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进而为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目标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1]杨咏.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特征与实现方略[J].西丰十会科学,2010(1)
[2]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戏曲音乐集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3]刘登雄.祁剧目连戏的传承及发展[J]艺海,2007(3)
[4]安葵.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戏艺术保护与传承[J].当代戏曲,2006(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项目“文化强省战略背景下的湖南传统戏曲的社会功能及其创新研究——以祁剧为例”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