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湘西戏曲与曲艺
熊晓辉

  湘西的民族民间音乐浩如大海,内容丰富而又炫丽多彩,它有着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多样的色彩风貌,在国内外有着较大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就有1000多首,民间器乐30余种,独奏、重奏、合奏乐曲百余首,歌舞24种,戏曲、曲艺15种,其中很多是集歌、舞、乐、说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各种形式的艺术门类相互依存、补充和完善,增强了表现力,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与提高。湘西戏曲有傩堂戏、苗戏、北河汉剧、辰河戏、阳戏、花灯戏、木偶戏、坐堂戏、酉戏、土地戏等。湘西曲艺有三棒鼓、渔鼓、莲花落、九子鞭、古老话等。

  一、戏曲

  湘西民间“戏曲”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民族民间传统戏剧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故事、民族习俗等,有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多以第一人称形式出现)。由于戏曲艺术来自于民间,故以当地的民歌、歌舞、器乐、曲艺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浑厚的民族特点、地方特点和生活气息。戏曲艺术的形式比较规范、成熟,对专业表演有较高的技能要求,所以戏曲艺术多有较为稳定的表演队伍(或“班子”和演员)。湘西地区的戏曲艺术在保留了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以外,还引进和借鉴了汉族及邻近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特点加以融合与发展,形成了今天以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为底蕴,保留和传承了本地、本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它们包括:“傩堂戏”“苗戏”“阳戏…‘花灯戏”“辰河戏”“木偶戏”“汉戏”“坐堂戏”“土地戏”“花戏”“酉戏”等10余种。

  傩堂戏是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较大型戏曲剧种。湘西苗族和土家族地区有多种名称,如称“傩愿戏”“神戏”“土地戏”“狮子戏”“姜女儿戏”等。演员均由“老司”(“苗老司”或土老司)担当,多用苗语或土语演唱,也有半汉半苗()演唱的。看主客对象决定语言的表演形式,即悦神又兼娱民,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傩堂戏”的剧目有一百多个,近年来新增加了古箫、杨琴、竹唢呐、木叶、琴、二胡、三弦、纸胡等乐器,服装道具是根据人物性格和剧情需要决定,演出时有戴假面具的表演,也有不戴面具的化妆表演,一般演出两天一夜,也有几天几夜的,根据剧本和观众的要求决定时间的长短。苗戏是苗族特有戏曲剧种,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苗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舞台唱腔用苗族语言。

  “苗戏”的表演动作,大部分是从苗族人民生活动作中加工提炼而来,也运用了苗族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动作。苗戏武功取用苗族武术,如《团结灭妖》武打就吸收武术中的“莲花棍”“大小花棍”“阴棍”“阴阳棍”“七星杆了”“护身刀”“勾勾刀”等。“苗戏”化妆没有程工脸谱,传统剧目穿苗族古装,现代剧目穿时装。“苗戏”的音乐唱腔多用“高腔”和“平腔”,并选用“巫师唱腔”。“苗戏”的音乐是从苗歌和苗族唢呐曲牌中改编和发展起来的。“苗戏”的乐队伴奏,最早为唢呐和木叶,后来加进牛角琴、竹柝和其他打击乐器等。

  辰河戏是流行于湘西沅水中、上游(旧辰州府一带)的一种地方戏曲,源出于泸溪县浦市镇。在《湖南省志》中就有“浦市产高腔,虽三岁孩童亦知曲唱”的记载。后来,在“围鼓堂”的基础上发展为高台班(舞台)演出。清末民初时,就建有不少职业班社,老一辈著名的演员如向代键、安启家、半花脸等人在湘西地区颇有影响。“辰河戏”的主要声腔是辰河高腔,兼有昆腔和低牌子。高腔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剧目,它的四大本看家戏是“苏”(苏秦故事《黄金印》)“刘”(演刘智远故事的《大红袍》)“潘”(演潘葛故事的《一品忠》)“伯”(演蔡伯喈故事的《琵琶记》)。此外,像《破窑记》《李慧娘》《投江》等剧目也很有特色。“辰河高腔”表演艺术朴实,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采用曲牌联套体,音调丰富,变化多样。艺人中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走路“驻云飞”,奏本“玉芙蓉”,发气“风入松”,开打“混江龙”。唱腔高亢清脆,婉转动人,用唢呐帮腔,具有湘西地方特色,尤其适合表现抒情浓郁的悲剧。阳戏是湘西一带流行的地方小戏,分为“北路阳戏”(永顺、龙山一带)和“南路阳戏”(以凤凰县为代表)两个流派。“阳戏”起源于“傩堂戏”(还傩愿),并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早期,“阳戏”也和“傩堂戏”一样,是为酬谢神灵还愿而演出的。据查,“阳戏”在湘西盛行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阳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傩堂戏”“花灯”“辰河戏”的影响很深,不少剧目如《孟姜女》《庞氏女》《盘花》《候七杀母》等,表演身段和声腔都来自上述剧种。“阳戏”在艺术上独具特色,音乐朴实明快,优美动听。“南路阳戏”的主要曲调有“七句半”“男女赶拍”“女一字”“翻山调”等;“北路阳戏”则以“正宫调”“蛤蟆赶调”为主,其中“正宫调”不用假噪翻高八度的演唱方法,风格迥异,人称“金板吊葫芦”,表演上活泼轻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丑角轻盈,敏捷的矮子步和旦角(小旦)婀娜多姿的身段尤为人们所喜爱。《捡田螺》《雷交锤》《桃花装疯》《三宝舞龙》等是“阳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

  湘西花灯戏是在民间歌舞——“花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流行于州内各地。早期的“对子花灯”只演不唱,所以也叫“哑子灯”和“摆灯”。后来,发展到又演又唱的“路灯”和只唱不演,但有情节有人物的“花灯戏”。大约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18601875年前后)花灯艺人受“傩堂戏”“阳戏”“辰河戏”(高腔)的影响,综合“跳灯”和“花灯演唱”,开始了歌、舞、剧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如《盘花》《小放牛》《摘菜苔》《打猪草》《十二月采茶》《拣菌》等初具规模的花灯小戏。“花灯戏”声腔为曲牌体,腔源来自“灯调”“时调”(小调)和“民歌”,曲调达一百多种。曲调节奏简明,流畅欢快,唱词、道白为地方口语,通俗易懂。主调一个,用笛引、锣鼓伴奏,大都在正月元宵前后演出,无固定舞台,在街衙通道、层前坪院置两张大方桌即可演出,故称为“矮台戏”和“二小(小丑、小旦)戏”。

  土地戏流行于湘西龙山县各地,由“搬土地神”发展演变成戏剧。每年春节期间,艺人化装成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敲着小钩锣,背着背笼,每到一家,唱些吉庆的歌词,后经人改编成戏曲,发展成为“土地戏”。由于历史的原因,现该剧已不再盛行,濒于失传的境地。

  二、曲艺

  曲艺又叫“说唱艺术”,其历史悠久,表演形式接近生活,便于表达与传情,是一种深爱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音乐艺术。“曲艺”的演出,简便灵活,通常为一至二三人,有“坐唱”“站唱”“走唱”和“单口”“对口”“群唱”“拆唱”等多样表演形式,有一人多角的特点。湘西各族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会用上“曲艺”这门说唱艺术,其中最常见的有“三棒鼓”“渔鼓”“古老语”“九子鞭”(“莲花落”成“金钱饭”)和“围鼓”。

  三棒鼓又叫“打花鼓”,属外来曲种,传入境内时间不明,清代龙山县“三棒鼓”艺人就在湘鄂川黔边境表演,现湘西各县广泛流行。“三棒鼓”艺人多系半职业性质,常于腊月、春节期间四处游唱。灾荒年问,艺人们结伴远游,乞讨度日。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宣传政策,鼓舞群众的工具,有的还搬上舞台表演。“三棒鼓”表演有单人、双人和三人、四人多种。单人“三棒鼓”在演唱时,将马锣挂在胸前,双手边抛棒,边击锣鼓,边演唱;双人“三棒鼓”由一人击鼓抛棒并演唱,另一人打马锣帮唱;三人“三棒鼓”由一人击鼓抛棒,另一人打马锣,一人专耍刀或叉;四人“三棒鼓”在三人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抛刀的而成。抛刀多少不定,通常是三把或四把,多的为九把甚至十二把,抛刀技法有“美女梳头”“纺纱”“苏秦背剑”“砍四门”“冲天炮”“黄龙缠腰”“跑马射箭”等数十套。龙山县桶车乡“花鼓”艺人黄有堂,抛刀技艺高超,誉满八方。“三棒鼓”传统曲目有《祝英台》《四下河南》《三打华府》《张四姐大闹东京》《大闹淮安》《陈木匠做官》《琵琶宴》《滴血成珠》等。在湘鄂川黔苏区,“三棒鼓”成为宣传革命、动员群众的重要形式。新中国建立后,“三棒鼓”艺人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编演了许多新曲目,活跃在城镇街头和山寨场院,至今未衰。

  湘西“渔鼓”属外来曲种,但传入境内各县的年代和情况不~。根据永顺县著名艺人刘海之师黎兰庭(1885l949)的从艺史看,“渔鼓”于十九世纪末就传入永顺县境;泸溪“渔鼓”:《泸溪县志》载:民国十四年浦市桐木垅祝寿云在浦市街头打“渔鼓”,演唱《三门街》《小五义》等曲目;保靖“渔鼓”:根据艺人张本胜介绍:民国初年,川I东“渔鼓”艺人徐金鹏,曾数次来保靖献艺,并收徒一名;龙山“渔鼓”:据艺人倪绍志、王荣耀介绍,“渔鼓”是由常德石门艺人陈发龙(绰号“烂棉絮”)从四川带入龙山里耶……由此看来,各路“渔鼓”源流不同,又与各地戏曲、民问音乐融合,而形成各自的声腔流派。龙山、保靖、花垣等县比较接近,皆由四川流传而来;泸溪、吉首“辰河高腔”盛行,“渔鼓”艺人多是高腔爱好者,故这一带“渔鼓”有高腔韵味,独具一格;永顺县的“渔鼓”有东、南两个支派,东派以灵溪、颗沙两镇的著名艺人,人称“渔鼓王”的黎兰庭和刘海、宋凡炳为代表;南派以王村、永茂的名艺人李柏云等为代表。

  莲花落又名“莲花闹”,因唱词常以“莲花落、落莲花”做衬词或尾声而得名。据说源出唐、五代时的“散花”乐,宋代始流于民间,多为乞丐行乞时所唱,也有以因果报应为内容的。“莲花落”最兴盛时期,当在清代乾隆以后,不惟出现了职业艺人,并广泛流行于民间,成为演述民间故事的纯娱乐性的俗曲。其形式则在原来单曲清唱或二人对唱的基础上,发展为有锣鼓伴奏、载歌载舞的彩扮群唱“什不休莲花落”。“莲花落”因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的不同,有“清门”“混门”“大口”“小口”之分。凡子弟票友的班子称为“清门”,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混门”。这两派又统称为“小口莲花落”,后来发展为说唱的“竹板书”、“太平歌词”等。原先由乞丐所唱的形式改变不大,则称为“大口莲花落”或“大板落子”。较为流行的“小口落子”,以竹板和节子板击节,无弦乐伴奏。其唱腔板式有“平板”“慢三眼”“快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哭溜”“云里翻”等。

  九子鞭又名“金钱板”或“天神鞭”。《史记·天官书》载:“尾为九子。”尾,“二十八宿之一,有星九颗。”流行于汉、土家各族民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他们把幸福、吉祥寄托于神灵,为取悦神灵,伐深山紫竹(一种观赏性竹子),竹顶开孔,内置九枚铜钱,鞭长约115米左右,大小以本人手握为适,饰以花穗赤绸,紫里带红,十分醒目。打“九子鞭”既可独舞,又可群舞,少则一人,多则上百,表演者手握鞭杆,伴着唢呐舞动方法有“单手拍”“双手舞花”“盘绕”等。时而在脚外侧或内侧拍打,时而在肩上轻敲,动作优美而粗犷。鞭杆舞动,古钱相碰,发出“嚓、嚓”声响,富有韵律节奏,颇为动听。动作用“天女散花”“姊妹相会”“雪花盖顶”“拦门左右”“螃蟹夹草”等,表演时,必唱“扭呀扭子棉花”“四季花儿开”等固定词。

  苗族“古老话”,苗语叫“铺都哥”,说“古老话”的人叫“匠都”。何时形成,无准确记载,据吉首大学出刊的《湘西苗族》载:传说在远古时代开始产生古老话,因那时盛行讲古。故“古老话”的历史悠久,讲述者既讲又唱,至今仍在花垣、凤凰等苗族聚居区流行。“古老话”有传统的长篇曲目,只因苗族无文字,故未成书,均由历代艺人口传至今,其主要代表作有两部分:一是《吃年歌话》,二《接亲嫁女歌话》。前者是边讲边唱,后者是边朗诵边唱,或边唱边朗诵。音乐系用当地的苗歌腔,凤凰一带用“叭固腔”演唱,花垣一带用“平腔”演唱。这两种腔调都属上下旬结构的山歌体,节奏比较自由,音域不宽,一般为56度,偶尔可N8度。“平腔”为宫调;“叭固腔”为宫羽交替调式,装饰音、下滑音多,民族特色浓郁。唱词大都是七字句,要求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上旬仄声,下旬平声,或上句平声、下旬仄声。演唱的内容有“开天辟地”“苗族迁徒史”等。《接亲嫁女歌话》与苗族风俗习惯结合在一起,如婚礼中,当主客双方对歌之后,无论结婚酒宴为一天或数天,对歌为一夜或两夜,至最后一天时,双方都必讲“古老话”。

  作者简介:

  熊晓辉,男,湖南凤凰人,湖南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人类学及钢琴教学研究。

来源:专家论坛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