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从《桃花烟雨》的成功探寻湖南花鼓戏的创新发展之路
盛媛媛
    一、湖南花鼓戏《桃花烟雨》简介

    (一)《桃花烟雨》简介

大型原创现代花鼓戏《桃花烟雨》是“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2 0 1 8年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作品创作计划人选作品”。该剧取材于湘西十八洞的扶贫故事,讲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导下,主人公石青峰为带领桃花寨的村民脱贫致富,带头种植猕猴桃,经过不断努力与探索,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闯出一条“精准扶贫”发展新路的故事。整部剧围绕着“精准扶贫”这个主题,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的指导意义和民生感悟,再现了新时代下湘西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弘扬了一种积极的正能量。

    (二)《桃花烟雨》主创阵容

该剧于2016年创排,由著名剧作家曹宪诚编剧,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国家一级导演何艺光导演,著名作家陈耀作曲,青年新锐艺术人才张滴洋担任舞美设计,并由国家一级演员王亦文、黄涓涓和本土明星演员张小虎主演,国家一级演员曾耀辉、国家二级演员刘海霞、陈建平,青年演员刘宏、夏思维等联合演绎。该剧立意深远、主题鲜明,从艺术上给了人们真切而深刻的感受,是一台难能可贵的、焕发出独特艺术魅力的、彰显丰富思想内涵的当代现实主题材作品。

    二、《桃花烟雨》成功的原因

    (一)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深刻落实贯彻中央会议精神

前几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到湘西进行调研,在对湘西地区各方面工作发展情况了解之后,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中,湘西州政府及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精准扶贫”的号召,经几年的艰辛努力和探索,湘西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此次《桃花烟雨》以“精准扶贫”为主题,通过表现十八洞的贫穷现状、反映刻的社会现实问题、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最终脱贫致富的故事,积极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的号召,同时也是深刻践行了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文艺创作要植根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精神。该剧在保留湖南花鼓戏独有的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紧扣时代脉膊,将主旋律在剧中一次次地唱响,从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角度去诠释和解读“精准扶贫”的意义,不仅仅是物上的脱贫,更展现出人们从精神上脱贫的一种觉醒,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有温度、有涵的创造性的挑战。
    (二)主动改革劍新,把握机遇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地区的一张名片,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和其它地戏戏曲一样,是传承和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湖南花鼓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其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花鼓戏剧院专业人才严重流失、剧团经营管理模式陈旧、剧本内容老套、传授方式单一、宣传推广力度不大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湖南花鼓戏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创新是湖南花鼓戏必须经历的考验。此次《桃花烟雨》的成功,也充分展现了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桃花烟雨》剧本上的创新

此次,大型原创现实题材作品《桃花烟雨》在剧上有了很大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 内容取材上。

众所周知,湖南花鼓戏作品的取材,多是关于常生活琐事、描写男女爱情的。但这次的《桃花烟雨》一剧一剧真做到了让人眼前一亮,改变了以往湖南花鼓戏的创作模式和主题。编剧以十轻松低调、内敛平静的手法,描绘了湖南湘西地区秀美的风土人情,以涓涓细流似的叙述风格将温润暖心的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饱满,营造出一种朴实亲切、流畅清新的艺术氛围。全剧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故意设置复杂的人物系和矛盾冲突,所以,在艺术美学的层面上露了一种难得的淡雅之趣和中和之美,十分难得。

( 2 )创作手法上。

这次《桃花烟雨》在剧本创作上,避了以往“扶贫”题材中,扶贫工作概念化的表达。该剧编剧曹宪诚在多次修改的方案中写道" “精准扶贫”是个概念,不希望剧本去演绎概念,而是要遵循文学是人学的理念,塑造出一个、几个、乃至一群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在“精准扶贫”这个大背景下,如何贯彻、践行这一概念。努力解爵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问题。此次的剧本没有简单的传递轻而易举就能脱贫致富的这样一个信息,而是始终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表现出了一种“精准扶贫”必须务实的理念。

2 . 《桃花烟雨》舞美设计上的创新

《桃花烟雨》此次的舞美设计,很好地处理了故事情节、画面美感以及舞台观赏性之间的平衡关系,既有写意,又有写实,做到了很好地融合,凸显了一种通透空灵、清爽明丽之感。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桃花烟雨》的背景采用的是一个巨大的湘西苗家浮雕背景,这是一次大胆的创新,这个浮雕背景贯穿全剧。浮雕的设计取材于湘西实景,作为一个滚轮装置,它可以随着剧情的起承转合随意移动,上面的浮雕景片也可时而分离,时而完整,体现了设计者的巧妙心思,将湘西地区所具有的神秘感和韵味很好地体现出来。

3 . 《桃花烟雨》伴奏配器上的创新

此次《桃花烟雨》在伴奏配器上也创新了湖南花鼓戏中最常用的以大筒为主,加少量配器(唢呐、高胡等)的伴奏形式。这次乐队根据《桃花烟雨》的独特的风格特点及剧情安排,对乐队的乐器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将湘西苗家山歌的音乐元素,灵活地杂糅到花鼓戏的曲牌中。尤其是加入了当今十分流行的电子音乐,这次豪华强大的乐队编制,让人耳目一新,做到了既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又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既突出了时代的主旋律,又具有湘西苗寨的醇厚韵味。音乐风格自然流畅,旋律色彩丰富,很好地做到了为人物角色及内心情感服务,是一场绝对值得欣赏的视听盛宴。

三、关于湖南花鼓戏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建议

(一) 湖南花鼓戏艺术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湖南花鼓戏演出剧目大都是古代题材的传统剧目,内容多为家庭琐事、男女情爱等,多以诙谐幽默、戏谑逗乐为主。近年来,新时代下新农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创作者应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步伐,深入调查体验,创作出更好更多的贴近老百姓新时代新生活的花鼓戏作品。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剧本才是生动贴切的,所刻画的人物才是有血有肉、具有鲜明人物特色的。在创作过程中,不要怕失败,要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打磨剧本,创作出更多兼具艺术美和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优秀作品。

(二)湖南花鼓戏应与其他艺术形式多交流、融合、创新

近年来,我国娱乐和影视行业蓬勃发展,其中很多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一经播出,收获了无数好评和褒奖。笔者认为,湖南花鼓戏也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演出模式、与其他艺术形式交流、融合、创新。例如将湖南花鼓戏中一些经典的剧目进行打磨、改编,创造出适合影视剧、舞台剧、音乐剧、纪录片的形式,让其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或者将湖南花鼓戏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音乐形式。在这点上,湖南籍艺人张艺兴改编的《刘海砍樵》以及廖佳琳改编的宁乡花鼓戏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三)利用数字化新媒体的优势,将湖南花鼓戏全面宣传推广

要想实现对湖南花鼓戏的全面宣传推广,就必须借助现代数字化新媒体的力量。例如:可以开通关于湖南花鼓戏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定期地发布有关湖南花鼓戏的信息(如演出、湖南花鼓戏的历史、代表性剧目、视频等);也可采取网络直播的方式,网络直播是当下年轻人比较热衷的传播方式,可以对一些演出前期彩排、或是活动进行适当的直播交流,让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湖南花鼓戏的戏曲魅力;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湖南花鼓戏网络学习平台,并设立视频教学、混啊花鼓戏专业知识普及、师生交流、学员反馈等栏目,让广大的湖南花鼓戏爱好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地学习湖南花鼓戏。

(四)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戏文化精品,形成产业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这种有利的外部条件下,笔者认为可以将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地区作为示范区,将旅游和花鼓戏文化紧密结合,打造出一条新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形成品牌文化,并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就像人们在提到百老汇就会想到音乐剧,提到意大利就能想到歌剧一样,这就是旅游文化的效应。笔者相信,如果在发展湖南花鼓戏的同时,能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并努力地挖掘其文化内涵,创造出有竞争力的品牌,对于旅游和文化发展来说,都将是共赢的局面。

结语

综上,此次《桃花烟雨》的成功为湖南花鼓戏未来的创新发展之路,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优秀作品,才能让湖南花鼓戏这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生命力健康、持久地传承下去。

 
    盛媛媛,女,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自幼学习声乐。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专业(音乐传播方向), 师从青年女高音曹卉老师,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1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音乐学专业(音乐创作与表演研究方向),师从中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卢国文教授,并多次参与校内外举办的音乐活动及比赛。

来源:音乐教育与创作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