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是我国古老而罕有的一种戏曲品种,是以驱鬼逐疫、敬神祭祖、祈求丰年和娱乐为目的的宗族戏曲表演艺术。傩戏流行区域较广,名称也不尽相同,单说湖南地区对于傩戏的叫法就有很多种,比如湖南西部地区称之为傩堂戏、傩神戏、脸子戏;北部地区称之为傩愿戏、姜女儿戏;中部地区又称之为还傩愿、老君戏等等。而在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的大山深处天井寨,却世代流传着一种独有的侗族傩戏表演形式“咚咚推”。“咚咚推”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厚,表现形式非常别致,可谓独树一帜,犹如璀璨的花朵。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天井寨的侗族傩戏“咚咚推”就榜上有名。最近,笔者怀着强烈的兴趣,赴天井寨对其源流及发展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咚咚推”的基本情况
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天井寨距离县城六十多公里,与贵州省天柱县相毗邻。相传,“咚咚推”由天井寨龙、姚二姓世代轮流当庄主持。龙姓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由靖州飞山脚迁入天井;姚姓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由县境新寨迁入天井,因此,龙姓人说“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姚姓人说“咚咚推”头在新寨,尾在天井。处于万山丛中的侗乡天井寨,要找一块平地是很困难的,因此,演唱“咚咚推”时,均在一块龙、姚二姓共有的面积约半亩大的菜地里进行,每个姓氏主持一年,若龙姓当庄,该年属于龙姓的一半菜地便闲置不种,供演唱“咚咚推”之用。姚姓当庄则反之。这块被称为“戏场”的菜地,在村寨前的低洼处,四周的坡地和树权都是本寨和外寨群众看戏的好场所。龙、姚二姓对于这块菜地极为重视,拥有这块菜地才有“咚咚推”的主持权。当然,现在天井寨人表演“咚咚推”时,早已有了专门的演出戏台。
旧时的天井寨,东头建有一座盘古庙,供奉盘古大神;西头建有一座飞山庙,供奉飞山太公杨再思(杨再思是五代时期靖州一代少数民族的“十峒首领”)。两座庙宇的神龛下都有一个大木柜,柜中存放着表演“咚咚推”的戏服和42个面具,一座庙放一年。旧时,天井人对二神的供奉极为虔诚,庙宇打扫得干干净净,平日香火不断,每逢初一、十五,合寨备祭品、纸钱,放炮敬神。
“咚咚推”的演唱期为每年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若遇天灾瘟疫视情况演唱。每次演唱时都要供奉面具。演出时,临近的村民都会前来观看。除了演出之外,他们还要举行教、学活动,旨在传承于后人。到了清朝咸丰初年,天井寨人丁兴旺,已达200余户,千余人的大寨子,而且还在这里建立了集市,“咚咚推”也随之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咸丰四年(1854),距离天井寨15公里的甘屯侗民姜灵芝聚众起义,天井人奋起响应,遗憾终以失败告终。起义期间,天井人或战死,或逃亡,家中妇孺皆遭官兵杀害,偌大的寨子瞬间空空如也。直到战争结束70余年后,天井人才发展到14户人家。然而,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天井寨的侗族傩戏“咚咚推”却顽强的保存了下来。
“咚咚推”的表演剧目
“咚咚推”的表演剧目不是很多,总共才21个,但每一个剧目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想要表达的心理情感,如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剧目有:《跳土地》、《跳小鬼》、《盘古会》、《菩萨反局》、《天府掳瘟/华佗救民》、《刘高斩瓜精》、《老汉推车》、《癞子偷牛》、《土保走亲》、《杨皮借锉子》、《驱虎》、《背盘古喊冤》、《铜锣不响》、《造反》共14个。以关公为主角或主要人物的三国戏有:《桃园结义》、《过五关》、《古城会》、《开四f-j》、《云长养伤》、《关公捉貂蝉》、《关公教子》共7个。
与神对话的天井人
这些剧目,反映了天井寨侗族人民对生活和世界最质朴的认识和理解。
龙渊:“你老人家是哪里的呀?”
土地:“是哪里的?我、我、我是天上的土地,地上的土地⋯ ⋯ ”
龙渊:“你老人家要保佑我们哩,现在稻秧开始有虫,包谷起死芯了,你老家要攒劲保佑我哩。”
土地:“哦,哦!我给你们将这些瘟疫都收去了就是。”
这是反映本民族生活的第一个剧目《跳土地》中的道白,讲述的就是一个侗族青年龙渊向天上来的土地公祈求驱瘟逐疫,保佑家宅平安、六畜兴旺。土地神逐一答应并做法为之的故事。质朴的天井人就是用这样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实现期望与神对话的愿望,描绘对生活的期望。又如《跳土地》演罢后必演的剧目《跳小鬼》(傩舞),全剧没有对白,只在“咚咚推”的锣鼓声中完成此剧,演员戴上面具直接变成小鬼公、小鬼婆舞蹈、嬉戏,意在驱瘟逐疫,纳吉迎祥。《盘古会》中盘古对人类、家畜和家禽寿命的安排,又体现了天井人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而在《菩萨反局》这场戏中,大胆的天井人竟然让菩萨背起了凡人。
抑巫扬医求平安
在生产力水平和知识架构尚未成熟的年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非常肤浅,一味崇拜鬼神,致使人类在遭遇不幸和灾难后将希望寄托于祈求鬼神的保佑上。然而,天井寨人在“咚咚推”的表演中,虽然头戴面具,却已非常明显的凸显了唯物主义思想。比如《天府掳瘟/华佗救民》这出戏,讲的就是村人因瘟疫染疾,请来香婆看香无果,又请来巫师冲傩仍然无济于事,恰逢华佗走乡看病,为村民刨开肚腹,清洗患病肠肚,施以药草,瘟疫被制止,黎民得救。再如《关公教子》这出戏,关公的儿子关平生病,腹痛难忍,关公请来香婆看香,巫师冲傩无果,无奈请来华佗医治,药到病除。此剧最后,关公还将看香婆和巫师当面大大嘲讽了一回。由此可见,天井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已经能够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审视世界和自己。
乐观自省教后生
世代相传的天井寨“咚咚推”傩戏除了驱瘟逐疫、祈求平安、六畜兴旺的剧目外,更有妙趣横生、风趣幽默的反讽剧目。这是先祖们从生活中提炼的精华,意在寓教于乐。
反讽是“咚咚推”中运用得比较多的表现方式,在这看似幽默的讽刺下,尖锐的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人类应该具备的生活智慧。比如《土保走亲》这出戏,愚钝的土保抱着一只鸡去看岳父,途经半路需要小解,于是将鸡放在路边。当他小解回来后,鸡却跑得无影无踪。路人告诉他,要想鸡不跑,必须用大石板压住它。一次,土保拿着一块新鲜豆腐去看岳父,途经半路又要小解。他突然想起了路人的话,捡来一块大大的石板把豆腐压在路边。最后,豆腐压成了豆腐渣。土保两手空空,再也无颜迈进岳父家的大门。像土保这种用对待活物的方法来对待死物的呆板行为,其实在现今社会中也并不少见,只是平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笔者认为,天井寨人的先祖们真是伟大的艺术家,早就独具匠心,把这样一种在当地侗乡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编入傩戏中,让自己的后人能够在观看演出的欢声笑语中,得到点拨,得到启发,以便在生活中灵活地处理各种事情。
侗乡里出了个关云长
一位家住黄土高坡的古代英雄,一身浩然正气,忠义两全的关公关云长想必在中华大地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谁也未曾想到,这位华夏英雄却踏过条条崎岖的山路,翻过重重峻岭险峰,来到了极其偏僻的天井寨安了家落了户,成为了侗族傩戏“咚咚推”中的主要人物。在“咚咚推”的2l出戏中,关云长甚至达到了“喧宾夺主”的位置。在以关公为主角或主要人物的三国戏中,虽然天井寨人对关公做了侗化的改动,但关公一身浩然正气,忠义两全的优良品质却一点也没有失色。比如《桃园结义》这出戏,刘、关、张三人结义排定大小时,竟然是用爬树和甩稻草的方式来体现的。看似有些荒诞,但是戏中三人的言语间丝毫没有丢失他们三人英雄豪迈的壮士情怀。笔者认为,天井人这种大胆而荒诞的处理方式,使他们三人在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下增添了些许柔情,使得三人更加能够融人南方山地民族人的心里。从黄土高坡到湖南天井寨,从关云长成为“咚咚推”里的主要人物,充分体现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汉族文明对侗族文化艺术的渗透,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赋予了“咚咚推”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更增添了它的活力。在天井寨“咚咚推”里的关羽,除了剧中的角色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使命:若逢天旱,为祈雨而演出“咚咚推”时,关羽还肩负起求雨的重任。开演之前,扮演关羽的演员需舞起青龙偃月刀,全寨人为之祈祷,一直要舞到天边出现乌云方能作罢。在有关关云长的几个剧目中,人们可以看到“咚咚推”作为侗族古老的艺术,它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广阔胸怀。
天井人的全民“造反”
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的那场战争使得天井寨人几乎灭绝,直至战争结束70余年后,才又发展到14户人家,其中龙姓六户,姚姓、杨姓各4户,人口仅百余。天井寨人在遭遇家破人亡的灾难时,“咚咚推”成为了他们依赖的心灵家园,戴上面具,变成土地神,变成送福送吉祥的傩神。顽强的天井寨人并没有因为那场战争的失败而屈服。不仅如此,倔强的天井寨人还根据战争的经历创造了一出戏—— 《造反》。《造反》为“咚咚推”的最后一场戏,演出时,所有演员全都头戴面具,由关公、蔡阳各率领一支人马,在戏场上穿花、舞蹈、奔走、呐喊,象征两支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天井人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乐观地面对战争,面对历史。可想而知,“咚咚推”已成了他们的精神依托和支点。正因为有力这种依托和支点,天井寨人才能紧紧地聚合在一起。换句话说,“咚咚推”就是天井寨侗族人的“聚合剂”。“咚咚推”饱含着天井寨人的喜怒哀乐,也记载着天井寨人的辛酸与悲壮。
“咚咚推”能让天井寨人与神对话,与神和谐共存,更能让他们以平和的心态生存在大山深处,相互依托。笔者认为,这就是“咚咚推”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传承至今的主要原因。
“咚咚推”与农耕文化
侗族原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这无疑是一种缺陷,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本民族文字的缺陷反过来又刺激了他们口头艺术的发展,诸如历史渊源、族、部大事等,都是靠人与人之间口传身授来完成的。
天井寨的侗胞们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固守着先祖们留下的家园,耕种着祖辈们开垦过的田地,说着熟悉而亲切的侗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湘黔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傩戏都慢慢采用了汉语念白与演唱,但天井寨侗族傩戏“咚咚推”到目前为止还是完全采用侗语念白,侗语演唱。对于这种念唱形式,外界人确实难以听懂,但他充分体现了“咚咚推”与农耕文化的紧密关系。
祖祖辈辈以农耕为生的天井寨人离不开故土,离不开田地,因此,牛成立他们最珍贵的宝贝,甚至达到了崇拜的地步。相传,“咚咚推”的基本舞步“跳三角”,就是缘于牛的身体。天井寨人认为,牛头和牛的两只前腿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牛尾和两条后腿又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因此,他们的祖先根据牛的这两个特点创造了“咚咚推”的基本舞步“跳三角”。可以说,天井寨人能从牛的身上找到艺术元素,并能将崇尚牛的种种习俗延续至今,无疑说明了“咚咚推”与牛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疑是“咚咚推”与农耕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表演“咚咚推”时,演员们必须踩着三角,不停的吸腿、跳跃、转身、舞手,动作幅度较大,鲜明有力,粗犷质朴。特别是在表演滑稽戏的时候,演员虽仍然围着三角跳动,但脚下柔软颤抖,胯部扭动很大,装出随时都会摔倒在地的样子,再配以滑稽的侗语念白,常常逗得当地侗族同胞捧腹大笑。
在天井寨采访调研时,笔者还惊讶地发现,天井寨的“咚咚推”,没有其他傩戏班传男不传女之说。在天井寨,几乎每个人都能表演“咚咚推”,每个人都能够完整地唱出“咚咚推”所有唱词,如演出时临时缺角,可随时叫人上台替补,可谓全民皆会,全民皆演。后来笔者得知,天井寨全民皆演现象主要是缘于全寨人对“咚咚推”的无限热爱,缘于表演的内容大都是他们所熟悉的农耕生活,再就是每次表演时,既是一项盛大的众事活动,也是一次很好的传习过程。
综上报告综述,湖南新晃天井寨的傩戏“咚咚推”,不仅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而且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很多研究过“咚咚推”的专家所说,一块天井寨的傩戏“咚咚推”,就是一块中国戏曲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