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子龙一身是仁爱——评湘剧《赵子龙计取桂阳》
谭孝红

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尔也说:“一部戏永久的价值在于人物塑造。”赵子龙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英雄是各类艺术形式经常要塑造的一个形象,戏剧更是如此。关汉卿的元杂剧《单刀会》中有“赵子龙胆大如斗”之句,在《襄阳会》《黄鹤楼》《隔江斗智》等近十本杂剧中,赵云都作为有胆识的重要角色出场。“赵子龙胆气豪”是剧作家们的共识,传统京剧中的《磐河战》《借赵云》《长坂坡》《取桂阳》等大都源自于《三国演义》,基本都是表现赵子龙的英勇善战,正如刘备所言:“子龙一身是胆也。”由湖南省桂阳县湘剧团根据《三国演义》五十二回改编演出的湘剧《赵子龙计取桂阳》(以下简称《赵》剧)在2015年第五届湖南艺术节成功演出的基础上,再度修改提升,2016年秋在桂阳县城连演六场,场场爆满,成为12台“湘戏晋京”中难得的由县级剧团演出的大戏,在京城亦是反响强烈,赞誉声声。无疑这都与成功塑造了赵子龙这个人物形象紧密相关,那么,《赵》剧给观众呈现了怎样一个子龙形象呢?

“勇”。子龙只带五日粮草三千精兵欲取桂阳,这就是勇的表现。子龙亲自上山勘察地形,在芙蓉岭面对芙蓉寨女兵盘查、捆绑,毫不心怯,特别是樊氏故意说他是赵云,欲动杀机时,子龙毫不畏惧,表现出子龙的大胆。不过,在该剧中,表现子龙“勇”的分量不是太多,别于之前的传统戏剧。

“智”。当赵范放出风声说要前来偷营时,子龙情知有诈,偷营是假,烧粮草是真,干脆顺着他来了个将计就计,暗中把将粮草换成干柴泥土,然后还把刚抓获的鲍龙校尉故意释放,让其误以为自己的粮草被烧,而结果是鲍龙和前来的樊氏一齐被抓。当副将刘大宇因“粮草被烧”故意一意孤行欲攻打桂阳时,子龙将其绑押而下,并向樊、鲍二人解释不攻城的原因是城内有百姓。二人感化诚服,立刻从中内应,子龙很快不战而取桂阳。这样一个“将计就计”把子龙的“智”显露出来,也正好体 现了该剧名中的关键字眼——“计取”。

不过,子龙的“勇” “智”都不是《赵》剧要表现的重点,直追的目标是要表现子龙的“仁”。

“仁”。戏剧是行动的艺术,黑格尔认为:“能把个人的性格、理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贝克则说得更有指向性了:“毫无疑问,性格描写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动作。”子龙进入桂阳,四处荒芜,见一老汉孱弱,顿生怜悯之情,给予照应。由于五日内必须拿下桂阳城,子龙一时性急准备攻城,突报城内涌入大批百姓,子龙想到不能伤及无辜,立刻改变主意,命将士两日内只许寻水找粮,不得出战攻城。当樊氏被抓且感化后,子龙立刻向她提出“准我引芙蓉寨之水,修渠赈灾”的请求。 果然,待子龙取得桂阳进城之后,立刻修渠引水,清理城内水井,并前往舂陵江汲水, 救助全城百姓,七天后,“一汪山泉清涟涟”引入桂阳城,泉井建成,被百姓取名是“蒙泉”;桂阳百姓欢聚一团,欢迎这位仁爱将军,子龙不负众望,当即誓言:“赵子龙桂阳,心里不敢忘乡亲,解干旱,缓灾情,修渠兴农,冶矿练兵,免租减税,造福于民,从今后我们手挽手来心连心。”老舍先生说:“写人物要’留有余地’,不要一下笔就全倾倒出来。要使人物有发展。”《赵》剧正是一步步地抖露子龙的“仁”, 结局时才和盘托出,不禁令观众大呼:好一个仁爱百姓、一心为民着想的子龙将军!

戏曲是很适合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样,在该剧中,子龙的几段独白唱段也很好地表现了子龙对百姓的仁爱之心。子龙刚进入桂阳,正准备攻城,突闻城中有百姓时,立刻唱到:“不由我一阵阵暗自心焦……”当日程愈紧,鲍龙不降,硬攻不行时,子龙心中甚是苦闷,不禁吟唱到:"……切不可贸然把黎民伤。” "…… 主公他仁厚贤德心善良。他常说得民心者安天下,我岂能不顾苍生雪覆霜。” “杀戮立威不能做,无辜百姓不能伤。赵子龙为国为民上战场,为的是天下太平民安康。” 声腔委婉动人,唱词句句见真“仁”。正是有了这种内心的“仁”,才有了前面提到过的动作之“仁”。上海戏剧学院陆军老师在《延长剧作寿命的九种可能》中说:“在我看来,捕捉、发掘人物内心深沉心理,在此基础上衍生戏剧情节,远比组织强烈的戏剧冲突更有价值,也更有趣。”(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谈剧品戏》)

为了突出子龙的“仁”,《赵》剧特地树立了几个陪衬人物,特别是赵范。他诡计多端,以一封假书信挑拨离间了芙蓉寨樊氏;他搜刮民脂民膏,暗中转移财宝; 得知赵云来攻时,他将老汉一类无衣无粮的百姓弃之城外;他填井封矿弄得老百姓无以为生。与此相应,子龙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从而进一步反衬出赵云的“仁”。 特别是第二场戏中赵范对子龙这么推测:“城头上住满百姓,我谅他也不会强攻。” 从侧面一语道出了子龙是个爱民之将。其实,在《三国演义》里并未提及赵范坑害百姓之劣迹,《赵》剧对赵范的丑化,无疑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子龙的正面形象。

当子龙成功取得桂阳,当子龙与芙蓉寨的误会冰释,当子龙为老百姓引得粼粼 清水,樊氏唱“将军一心为百姓,大度仁厚得民心”;老祖母唱“你赈灾抚民,身先士卒,不暴政,不歡民”;众乡亲共唱“桂阳人从此有盼头,你们是为民做主的大好人”。 子龙之“仁”德,犹如甘露撒向人间,潜入观众灵魂。此时,一个生动仁爱的子龙形象成功地立在了舞台,一个崭新的子龙形象从此也在我们心底滋生茂长。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赵》剧集中要表现的是子龙的“仁”,而他的“智”其次, 至于“勇”,则基本上是一笔带过了,与之前的其他艺术塑造中的子龙形象大有差别, 带有一定的原创性和独创性。恰如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编剧黎中城老师在《戏曲创作漫议》中强调的人物塑造的原创精神那样:“原创一定是发明一个别人所没有的东西,不见得从完全没有到有。改编作品甚至是整旧、移植的作品,都可能具有原创精神。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具有这种原创精神。作品能否独具特色,非常关键的是你所塑造的人物是否给人新鲜感,有独特性。”(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谈剧品戏》)这也正好实现了龚孝雄、许贤志两位编剧的初衷:“便 决定要写一个不同于其它文艺作品里的赵子龙形象,一个桂阳人世代相传的’大义 英雄’……有了赵子龙’一心只为老百姓’的千秋义举。”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孔孟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在桂阳, 至今都流传着许多有关子龙的故事和遗迹,如子龙井,赵公祠,子龙庙……,还新出现了子龙糊子酒,子龙白酒,子龙坛子肉,子龙甜姜等,甚至有些地名都是因为当年子龙故事而所取,如有条直通广东连州的大道上有个“拐子亭”,就是因为当年子龙做桂阳太守时剿灭了那些抢劫过往商人的强盗而得名。所有这些表明子龙在桂阳时关心百姓,深得民心。所以,尽管《赵》剧中有许多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但无虚假之感,而是更接近于人物的真实,达到了艺术真实。当下,《赵》剧对赵子龙赋予的仁爱之德,关注民生,以民为本,仍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来源:湘戏晋京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