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历史现状研究
陈淅锭

一、历史沿革

解放时期,株洲市曾先后创立过三大剧团,分别是:株洲市花鼓戏剧团、株洲市湘剧团和株洲市歌舞剧团。经过了六十年的风雨飘摇,三个剧团历经风雨,分分合合,最终合并成如今的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

1950年,湖南新联剧团成立。李祥生任班主、徐金林为本家。据记载,剧团历任团长分别为:周永年、涂华山、陈杏元、何炳生。剧团原起源于湘潭,1952年湖南新联剧团更名为湘南新民剧团。两年之后迁至株洲更名为湘南新民剧团,此后又改为株洲新民剧团。不久后,经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改动和轻微调整,更名为株洲花鼓戏剧团。1958年,剧团定下正式名字——株洲市花鼓戏剧团。

1956年,株洲市政府望邀一个剧团前来交流,故向长沙政府提出申请,经过反复思量,长沙相关部门最终选定长沙艺文湘剧团。长沙艺文湘剧团由著名湘剧老生刘艳玉(1918年~ 1990年,原名朱福喜)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创立,属当时长沙湘剧团翘楚之列。同年6 月,刘艳玉团长亲率长沙艺文湘剧团辗转至株洲,为接地气,在株洲扎根后改名为株洲市艺文湘剧团。1959年正式确立剧团名:株洲市湘剧团,此时的演职人员共68位,集中地定在株洲解放剧院。文革之前,由于中央希望各地戏剧团大演当代革命戏,致使古装湘剧及一些传统剧目被停演,剧团将排演现代革命戏提上主要日程。后建筑工程部文工团被下放到株洲的省建五公司,其中有20多人进团劳动改造,不多久又有20余人进团。年底文工团的劳动改造人员下放期满,通过当时任株洲市委宣传部长的王又民同志和株洲市委书记马壮昆的积极争取,来株视察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直接拍 板示下,文工团下放到株洲的40多人,最终21人能留在株洲。当时演职人员们的排练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自己的住房只能暂住在市文化宫舞台下,一到排练节目的时间就把工人文化宫的舞台借来。团里没有收入来源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后通过市领导出面,从各种大厂那里争取到一大笔可用经济用于购置伴奏乐器和演出的服装。最初株洲市文工团的主要任务只是排练一些小节目,配合中心的工作 到各大工厂进行宣传演出。后来规模慢慢扩大之后更名为株洲市歌舞剧团。

1970年,政府下令“三团合一”,市歌舞剧团、市花鼓戏剧团、 市湘剧团合为株洲市文工团。文工团一队专演花鼓戏(湘剧演员改 行唱花鼓戏),包括:花鼓戏和湘剧。市歌舞剧团为文工团二队。文 革结束之后,株洲市文工团被撤销,恢复到以前的株洲市花鼓戏剧 团和市歌舞剧团。1961年8月,株洲市的戏剧学校被下令拆掉,无奈 之下只能让部分学生分配到株洲市花鼓戏剧团,这一举措使得剧团 人员空前强大。此后株洲花鼓戏剧团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落户在株洲 市人民剧院。2006年4月,株洲市歌舞剧团和市花鼓戏剧团合并组建 变为株洲市艺术剧院。2012年,株洲市艺术剧院转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了响应文化体制改革,成为现今的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

二、当代发展

2008年,湖南花鼓戏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湖南花鼓戏具有非常特别的地区特色和醇厚的劳动生活气息,可以说是许多劳动人民的朴素生活写照,上个世纪曾有许多喜爱它的观众。但是如今随着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社会,人们已经快慢慢遗忘花鼓戏了。在当代社会,由于多元化的文化发展,造成湖南花鼓戏观众急流巨失。上世纪湖南花鼓戏剧团的数目还算客观,至今却所剩无 几,一些剧团由于缺乏资金来源,即便排除万难坚持排练,也无法逃脱生计问题带来的困扰,而老一辈艺术家们接连去世,青年演员们因看不到好的前景而选择跳槽,全湖南省坚持花鼓戏表演的演职人员从上万人递减到数百人,传统而又属于民族的花鼓戏剧目仅剩几十部流传于世。湖南花鼓戏现在有着非常严重的生存危机。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领导人的关怀之下,组织演员们参加了各种政治宣讲活动,特别是关于“两学一做”思想教育工作。在戏曲改革的方针下,编创属于株洲人民自己风格的新型花鼓戏。这些宣传推广的措施都大大地推动了株洲戏剧传承中心的发展。

一个剧团的好发展离不开演员,要让演员知道演好演坏不一样。2012年,株洲市艺术剧院定名为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主任肖鸿斌说:“这不应该只是换一个牌子。持续释放音乐创作的激情、激活音乐的勃勃生机才是深化改革的内核。” 这些年的变化都被中心歌舞剧团团长魏立彬记在了心里。“以前排戏的时候来安排角色,许多演员都想尽各种办法拒绝来演,可是现在已经不一样了,演好演坏是有差别的,现在演员们都勤奋练习,抢着演戏。” 2014年剧团开始重新排练《江姐》,剧中江姐和双枪老太婆的角色十分重要,4个演员争抢着演,甚至有两位演员为了江姐的角色争到急红了眼。剧团人气旺起来之后,之前停薪留职的人想回到原来的岗位,各路应聘的人也闻风而来,现在管弦乐团已经招聘了3位海归。

2015年2月,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首次在“周末剧场”举办新春音乐会,接连四场上演红色经典歌舞剧,有望打造成一个品牌,为市民们带来更多欢乐。2015年9月8号,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名单揭晓,由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创作的儿童音乐剧《天使合唱团》在全国数千部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18年3月,剧目《英雄》前往北京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参加全国优秀民族歌剧首场展演!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湖南省副省长吴桂英、省政协副主席贺安杰、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市长阳卫国等领导,老艺术家乔佩娟、金铁霖和歌唱家宋祖英等文化名流与清华学子一千多人共同欣赏了演出。领导、专家和观众们观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通过自身不断改革与这一辈人的共同努力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像歌剧《从前有座山》、《沥沥太阳雨》;音乐剧《天使合唱团》风靡整个株洲市乃至 整个湖南省;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花鼓戏《城市英雄》《太平村的锣声》,此外还有多部优秀剧目在各地展演。近年来,株洲市纪委牵头组织倡导廉政主题,文化部门立即呼应开始搭台唱戏,通过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的积极响应,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廉政题材的剧目,包括:《山路弯弯》、《拈坨子》、《酒楼趣事》、《暖流》等。此外,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进行创编、排演出了一部典型的廉政教育题材的本土小花鼓戏剧《山路弯弯》,剧本主要讲述了一个情与法相交融的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用艺术来宣传廉政的理念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艺术具有能够引起观众心灵的共鸣的能力,还有强大的感染力。廉洁不仅仅是政府,和党政干部的事情,如今的戏剧公演、书法艺术展、各种媒体推广等“文艺+廉政”的宣传形式,真正的让廉政从“文件”变成“文化”,从“会场”走 向“剧场”。戏曲的形式让观众容易接受深刻的廉政教育,更能体会和欣赏优秀生动的戏剧表演,达到一种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氛 围。自从廉政题材的剧目开演之后使株洲市传承中心的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三、结语

株洲市艺术传承中心是一代艺术家们用双手辛勤浇灌的成果,伴随着多次革新,她一路踏过起伏成为株洲市最显著的文化标识。如今各大剧种及其传承剧团都面临着多种问题,即使国家政府大力支持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破除多重困境,剧团的自身建设和人民的文化觉醒才是抢救戏曲文化的根源。为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建设起良性轨道,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正大步流星的努力前行!

来源:黄河之声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