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弹腔《杨排风》讲的是:北宋年间,三关元帅杨延昭之子杨宗保被辽帮附马韩昌掳去,杨元帅派孟良回天波府搬兵时,烧火的丫头杨排风应声而出,孟良很轻视她,比武之后,孟良被打败了,遵余太君之命携排风赶赴三关。焦赞见到排风,也瞧她不起,被排风打败之后才心服口服。后排风出战,打败韩昌,救回了杨宗 保的故爭。《杨排风》京剧也叫《打焦赞》和《打韩昌》,豫剧叫《三打》,湘剧《杨排风》是以湘剧传统折子戏《拨 火棍》为主,吸收了京剧《打焦赞》与《打韩昌》两折的框架经过改编而成的。我在戏中扮演了第一号人物杨排 风一角。
因此,湘剧弹腔《杨排风》实际上由《打孟良》(即《拨火棍》)、《打焦赞》与《打韩昌》三个部分组成,是一种富于喜剧风格的大型武打戏。戏里的“三打”都是由杨排风来打,如何在这“三打”中塑造好杨排风这个人物,演好她的人物性格,我除得到了熊庆明老师的指导外,自己也下了一番功夫。杨排风是杨家的下人,管烧火做饭。她本是个孤儿,为杨家收养,奴随主姓,所以姓杨。她虽出身卑微,却有着一番志向,平时爱玩枪弄棒,练就了一身本事。根据她的职业特点,善使一根烧火棍,她的性格特点虽可用“简单”二字概括,但能有一 个出头之日,改变贫穷低下的处境,也是她的一种追求。虽然如此,在这“三打”中,我在不影响杨排风总体性格的前题下,釆用了一些不同的表演方法。
《打孟良》,也就是湘剧传统折子戏《拨火棍》,应该是《杨排风》一戏的重头戏。虽然此戏是武旦的应工戏,但我在处理这折戏时,则是在武旦的基础上吸收了湘剧小花旦的不少表演手法。如为孟良书房送茶的一段戏,基本上就是采用小花旦的演法。通过这段戏,才从孟良口中知道了三关前线的一些战况。杨宗保被韩昌所掳,天波府一时又无兵将,排风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但如何才能到三关杀敌,必须要得到余太君的认可,而要得到这种认可,唯一的办法就是打败孟良。排风通过与孟良的一段周旋,终于达到了校场比武的目的。在比武的打斗中,我都不是完全釆用武旦的打法,而是以柔克刚,棍法灵活多变,“巧”字为先。如将拨火棍置地,请孟良抓举,孟良对小小的一根拨火棍,根本没有看在眼里。哪知伸手去抓棍,棍丝毫未动。不是孟良无力抓举,而是杨排风悄悄地在孟良抓棍时踩上了一只脚,孟良吃了个哑巴亏还不得不佩服排风。当然, 这些表演都必须十分灵巧,不能让孟良看出破绽,所以在舞台上能产生一定的喜剧效果。又如在此折的结尾,排风让孟良为她带马的一段戏,既显示了排风性格的“简单”,也表露了排风幼稚和可爱的一面。
《打焦赞》一折,是杨排风如何取得元帅杨延昭的信任与三关二十四名大将信服的关健。焦赞是杨延昭的拜把兄弟,又是三关名将,他根本没有把烧火丫头杨排风放在眼里。孟良与焦赞虽然也是结义兄弟,但两人之间也经常玩点小聪明,让彼此出点小洋相。孟良在天波府吃了亏以后,也想让焦赞也难堪一次,于是唆 使焦赞与杨排风比武。焦赞不知是计,欣然应允。我在这折戏的表演,基本上就釆用了湘剧武旦的演法。在比武时,我釆用短打的方式舞动手中的拨火棍,让焦赞豪无进攻之机,只有防守之地,一战下来,焦赞大败, 杨元帅满心欢喜,众战将心悦诚服,为杨排风领军出阵树立了威信。
《打韩昌》一折,我便是在武旦的基础上吸收了不少刀马旦的表演,因为只有这样,通过排兵布阵,方显宋营一员大将的威风。与韩昌打斗时,其棍法又吸收了不少枪的打法,所以不但打法奇特,而且显得大气又有威风。这样,终于大败韩昌,救回了杨宗保,树立了杨排风巾帼英雄的光辉形象。
既遵循行当又不被行当所束缚,重要的是如何来塑造好人物的形象,刻画好人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