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祁剧《莲台观世音》的普世情怀
常瑞芳

    写佛教文化,而且写大家熟悉的观世音菩萨的今生今世,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菩萨原为男子,很早以前就传入我国.流传甚广,观世音劝人为善,救苦救难,普渡众生。自宋后,渐为汉化,关于观音菩萨,民间有许多版本传说,最权威的是观世音为西域新宁国妙庄皇的三公主。的确,对于一个有求必应、送子的菩萨来说,是一个温情的女子,更为妥当些。《莲台观世音》便是依此而创作
    故事以国王将三公主妙善许婚给阿都鲁皇子,三公主不愿出嫁为开幕,妙善被迫出家修行,皇子来寺庙逼婚,一把火烧了寺庙。妙善因平日修行得道升天,继续在山谷修道。山中遇到一妇人因为不能生育而遭受夫家駆赶,欲自寻短见,被妙善救下,念经求佛,求菩萨保佑,赐妇人得怀孕。见到饥饿的男童,本早已饥肠辘辘的妙善,拿出自己最后的一点物救助已经饿昏的孩子。遇到受伤的动物.念其一生命.她也是尽心包扎伤口.挽救性命,受伤的小兔幻化成人形,才知自己救了受惑的龙女。妙善一一将其皆收留在身边,辅助他们修行。在山中修道的妙善,她的善行一直贯穿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平日在恶人豺狼欺压下呻吟的贫苦百姓.救苦救难,无不伸出援助之手。尤其于生养自己的父亲病重,需要她献臂挖睛时,她同样毫不犹豫的献出与她的俩个姐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举凡任何一部成功之作,都是通过剧情本身的进程使人物形象一步一步生动地、鲜活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描写人物要与情节联系起来,写人必须写事,通过典型事件的铺陈展开,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性格都会得以呈现。拒婚,入庙修行,描写的是妙善持斋向佛、修行志坚;送子,救人,刻 画的是菩萨的善心;断臂割肉挖眼救父,写的是妙善作为寻常子女不寻常的孝心;不愿成佛,执意要成萨颂扬的是对人世间的普爱情怀。至此,剧作家完成了他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显然,这是一部为女主角而写的戏所有的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以完成人物形象的真实可信为目的。扮演女主角妙善的是祁剧团祁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张少君,这部戏的成功与否主要是取决于她的艺术功底。在剧中,她的扮相清秀、端庄、大气,表情细腻生动,一举一动,皆张驰有度;唱腔清越而婉转,尤其是在她父亲病重需要刮骨断臂挖晴才能痊愈时,已经出世的妙善知闻后的一段内心独唱,髙亢激越又饱含深情,使全剧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最终完成了百善孝为先的创作宗旨。
    既然是写故事,自然就要将故事写得精彩,鲜活,这个故事还必须要别出心裁,出人意料,吸引人,感动人。好在《莲台观世音》是一部神话故事.这给了剧作家与导演以无限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展示空间。在寺庙里妙善的父亲作为一国之君,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儿女情长,逼迫女儿嫁给阿都鲁皇子。这里,剧作者并没有符号化的将父皇描述成一个冷酷的人,而是言简意赅,细缕人物心理:
    “孤将你赶至白雀寺 也是缓兵之计 让你先吃点苦头再回心转意”
    “孤先前言过 你若能使这千年枯井涨水 四季鲜花盛开 彩蝶漫天飞舞”
   
先是委婉劝说,后又威胁,以红绫赐死威吓,步步紧逼,层层推进。他是父亲,他疼爱女儿,属人之常情, 但他也是一国之君,君无戏言,守信也是人之根本这是一个很好地戏剧情景设置,通过写父皇的言语诱因, 演绎事件向纵深发展。它把父亲与妙善都推到了一个绝境,一个执意要她走,另一个执意要留下;君王为了承诺,女儿为了信念;也正是因为如此,方更显得妙善追寻生活理想的执著。任何事情只有将推到一种极致的境地,才会有灿烂的火花进发。也许是妙善一心向佛的执著感动了天地,蓦地间,枯井溢出水。舞台上、枯树发芽,百花盛开,彩蝶飞舞:
    “蓦地间 百花盛开着人迷 百花盛开着人迷你们快来看 五彩瑚蝶 漫天飞舞啊
   
蓦地间 彩蝶飞舞满天地 彩蝶飞舞满天地”
   
石舞台上的特技演绎,加之后来妙善看到因自己的行为导致无端的人死去,十分的自责,为避免悲剧扩大化,以慈善为本的妙善纵身投入列火中而得到永生等,观众至此并无感觉意外,它是内在情感的外化表现,正如《窦娥冤》的六月飞雷是戏剧的张力,这是一种情感的延伸,是对善行的人文关怀,也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善意永存。
   
说到这里,我很感叹剧作家对戏剧情景的把握与巧妙设置,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在众多的民间传说故事中,我没有见到妙善出嫁拒婚这一事件的描写。剧作家以妙善二八年龄为契入点,一则正适婚龄,二则正是青春火热年轮,世界观刚好形成,对美好事物也有了自我的价值认同与追逐,符合典型人物之典型环境的设 置。但我也有一份建议,这部戏若不是借她人之说出妙善平日吃斋念佛,关心弱小,而是以行动来一以贯之为更好。因我与剧作家是同学加好朋友,无妨大胆假设,若是能以妙善在林中小溪边放生,偶遇打猎杀生追逐受伤小动物的那个阿都鲁皇子,阿都鲁皇于见其美貌,顿生占有之意,又从公主随身丫环口中得知是公主,便狂言要娶她为故事伊始,或许矛盾冲突来得更为巧妙更为合乎情理一些,一个是行善放生,一个杀戮为乐,是两个人的性格与世界观的冲突、不相融洽,后面的情节展开也或许更为真切,来得生动一些。
   
火烧寺庙是妙善的人生重大转折点,此前可为妙善的前半生,之后为她的后半生。也是本剧作家文风的转折点,此前从人物心理出发,精雕细缕,刻画人性;后为白描,主要写了有关送子观世音救苦救难流传的故事。佛与禅有同生之意,无妨来一段每日一禅刻画妙善的悟道,以每做一件善事,自身法力便增,于剧中并不需要过多的情节安排,只需要舞台特技稍稍展示一下就可,如送子后,她有了一个法力;救了饥饿的孩子后,自己不再感到饥饿等,借此来隐喻身经九九八十一难,来揭示历经艰苦的磨难,方能修成正果。这样,一可刻划妙善对佛的挚诚;二是对妙善人物形象的完善有种递进关系;三可多方展开主旨,善恶有报,或可解读为立志的故事等等。
   
当然,我这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换位思考,不一定就是好的观点,也许与剧团或剧作家欲想表达的主旨相佐。若是真的深入,便有身陷其中,被现有的故事所迷,被菩萨的慈悲心所感。不管怎样,这部戏编导、演及音乐舞美服装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且故事流畅而生动,对妙善以及其他人物的刻画都是成功 的,整个舞台呈现都给人以美感,观众也感受到了观世音菩萨的普世情怀,以及善恶有报,心中有佛心有所向,执著追求,终成正果。

说起来十分的惭愧,我们一同去上戏学习的同学,他们在基层,却在岁月的磨砺中都出了成果,而我虽然也写了一些作品,却不甚了了。他们的努力是我学习的榜样,我需要更加的勤奋,才不会被他们抛下。
   
在民间许多的传说中,观世音菩萨是凡人而又不是凡人,但即便她是上天的神仙,血肉之駆也是受之父母,在人世间要历经种种磨乱,以受住各种诱惑,最终方才能修成正果。那么,这部戏给予我们更深入的启迪又是什么呢?人生面对的实相就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追逐着眼前的金钱与名利,虚荣与浮华,日日锱铢必较,盲目的欲望和能量支配着芸芸众生,让我们陷于无穷无尽的烦恼。如何处理人生中的困惑,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
   
人生多苦难。人们在现实的泥淖中总是寄希望于未来,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便成了人们心中的神。妙善这个人物虽然出身高贵,但却自幼心底善良,不忍伤害任何幼小的生命,她执著追求一种美好的生活境地,希望人生能够脱离苦海,在剧中贯穿始终是一个善的象征,美的化身。牺牲自我,成就他人,这种可贵的 品质,无论在那个时代都是十分有教化作用和现实意义的。
   
人性有善恶,抑恶扬善,在于个人的修行。修行也许只是一道爱心、一种情怀、一个姿态,有时可能只是一句默语,它甚至可以是矛盾的。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我想,这是这部戏给予我的最深感悟。其实,一个人在世间,他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世间的万物无法分开的,妙善她最终成就菩萨,除了她本心的善,左右徒儿的辅助,善男善女的追崇,上天的眷顾,他佛的奉旨封萨,也是一样不可或缺的。正如一朵花之所以能够鲜艳地开放,是整个宇宙的成就,故而要用感恩的心面对整个世界。

 

来源:新锐争鸣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