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大奖获得者——顾芗
1953年出生,苏州市滑稽戏剧团名誉团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第二届、七届、十二届“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第1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优秀表演奖”,两次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百名德艺双馨优秀表演艺术家”称号。
顾芗19岁开始学艺,演过京剧、歌剧、沪剧、淮剧、黄梅戏。她才思敏捷,戏路宽,表演生动细腻,艺术功底深厚,能够熟练使用十多种南北方言进行表演,在长三角地区具有极高的票房号召力。顾芗从80年代初在《小小得月楼》里扮演乔妹开始,已在舞台上塑造了30多个不同的人物形象,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个性化的喜剧表演风格,含蓄、潇洒、幽默、诙谐,尤其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滑稽戏最明显的效果就是笑,但她并不满足于在台上甩包袱,放噱头,而是寻找喜剧最核心的精神内涵,寻找笑声过后的思考。1991年,顾芗因在《快活的黄帽子》中扮演“黄毛“一角而获得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1997年,顾芗因在儿童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中成功地扮演了“安小花”一角而梅开二度,率先成为全省唯一“二度梅”、二度文华奖获得者。而她塑造的安小花艺术形象,被誉为“五十年来儿童剧中第一个光彩夺目的农村少女形象”。代表剧目还有:《近在眼前》、《小城故事多》、《青春跑道》、《面试》、《姑苏一家》和小品《今夜情》、《今夜更有情》、《破镜重圆》等。
顾芗此次参评剧目是滑稽戏《顾家姆妈》。《顾家姆妈》讲述了扬州保姆阿旦几十年含辛茹苦将两名弃儿养大成人的故事,顾芗饰演的阿旦,从扎着两个小辫子穿蓝着绿的30多岁,一直演到80岁满头华发子孙满堂,体现了母爱的坚韧和美丽。顾芗的表演含蓄却又不乏诙谐,十分到位地诠释了顾家姆妈不同阶段的人物性格,传承了苏式滑稽“冷隽幽默、爽甜润口、滑而有稽、寓理于戏”的艺术风格。平淡中蕴含深情,用小人物的悲喜演绎真情大爱,让观众笑中带泪,心灵得到很深的触动。
梅花大奖获得者——沈铁梅
1965年出生,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9年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0年,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2006年,她主演的《金子》获第九届文华奖,2010年,她主演的《李亚仙》获第十三届文华大奖特别奖。
沈铁梅争获梅花大奖的剧目是《李亚仙》。《李亚仙》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剧情跌宕起伏,但主创人员经过大幅改编,加入了许多新的时代观念,被誉为“川剧声腔第一人”的沈铁梅,音质高亢,质感华丽。剧中,她有很多高难度技巧的无伴奏徒歌的演唱形式,保留了高腔特色,演唱难度极大。比如在“刺目劝学”中,采用了高腔曲牌《红衲袄》的[一字]、[二流]演唱,[一字]时,时停时述,道白穿插其间,唱[二流]时,时紧时慢,情感变化自然,把夫妻间拉家常的对话情景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在孤独思念中,[一字]板韵味浓厚,如怨如诉。[二流]板委婉曲折,情真意切。情深时,潸然泪下,泣而成声,沈铁梅对唱腔的良好的控制,深入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内心,而且非常优美动人。沈铁梅的演唱尊崇传统,但也溶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在与郑元和合唱的徒歌中,把歌唱的和声唱法运用在传统演唱之中,使徒歌的情景更浓烈,更具新意,再引入昆曲的演唱韵味,使其更显高雅古朴淳厚。沈铁梅无论是唱腔、身段以及对人物思想内涵的把握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对角色的理解力、舞台的表现力及创造力的完美结合方面,都使戏曲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戏曲改编注入了新的创作理念。
二度梅获得者——史佳花
1963年出生,1979年毕业于山西晋中艺术学校,同年分配到山西省晋中青年晋剧团工作,2008年起在山西梅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艺术总监。主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她曾荣获全国首届梆子戏剧种调演优秀表演奖、第1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八届文华表演奖、山西省跨世纪文艺新星、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山西省跨世纪戏剧新星等多项称号和荣誉。
史佳花是晋剧皇后王爱爱嫡传弟子,深得老师的艺术精髓,并善于广学博采。她继承了“爱爱腔”的“纯”,采民歌的“风”,集作曲家的“新”,融时代的“美”,将民族唱法和轻声唱法融汇到晋剧声腔中,形成了通、雅、清、纯独具一格的声腔风格,走出了一条既具有浓郁晋剧声腔风格,又充满民族性、时代性的声腔艺术道路。她的表演风格明快洒脱,大开大合,激情饱满而又举重若轻。她以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与艺术成就,成为晋剧表演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史佳花的代表剧目有《白蛇传》、《下河东》、《春江月》、《失子惊疯》、《陈碧娘》、《石角凹》。
史佳花此次参评剧目是2010年创作排演的晋剧《大红灯笼》。她在剧中成功地演绎了一个纯洁少女在封建社会的大院里坎坷而悲惨的命运。史佳花深入颂莲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纯洁少女时的好奇,遇到知音后的热情如火,争取生存地位时的富有心机,绝望发疯之后的嬉笑怒骂和反思自责。她用高超的表演功力和震撼人心的演唱技巧,把一位近代中国受迫害的妇女形象搬上了晋剧舞台,从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中也看到了史佳花在表演艺术发展道路上的重大突破。
二度梅获得者——李树建
1962年出生,现为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93年获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李树建1997年参加竞聘,赢得河南省豫剧一团团长的职位,2001年他服从组织需要,从省一团调到省二团任团长兼书记。此后,豫剧二团精品迭出,其中《程婴救孤》连续获取“第十一届文华大奖”、“2005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等荣誉。
李树建此次以《程婴救孤》角逐“二度梅”。他有意识地继承豫西调红生衰派风格,艺术化地锻造出了崭新的豫剧“衰”派艺术。在表演上,追求“简”、“苍”、“健”,淡墨点染,苍茫悲凉,激越雄健,除去花招蔓拭,直入人心。在声腔上,讲究“拙”、“敛”、“壮”,在继承王二顺、张同庆、张小乾等唱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嗓音的特点,创造出了一种朴拙中见精巧,苍凉中见激越,泣声而歌的新的豫剧须生“衰派”之音,这种独具一格、自成一派的唱腔,洋溢着忠勇义士的风骨,迸发着血性汉子的悲情,彻人心肺,动人心魄。
二度梅获得者——陈巧茹
生于1967年,成都市川剧院常务副院长。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第十四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第四届全国戏曲电视剧“优秀演员奖”。
陈巧茹,1979年入四川省叙永县川剧团,工花旦、青衣、武旦。1983年以特殊艺术人才引进成都市川剧院。陈巧茹扮相俊美、功底扎实、唱腔动听、身段潇洒,善于运用唱、做、念、打等传统程式刻画人物形象。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细腻、清新、刚柔相济的表演风格。她主演的《白蛇传》、《四川好人》、《鸳鸯谱》、《目连之母》、《好女人、坏女人》、《青春涅檠》、《欲海狂潮》、《红梅记》、《打神》、《打饼》、《劈棺》等大量剧目,展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被专家、学者誉为“声、色、艺俱佳的文武全才”。
2006年,在川剧《欲海狂潮》中,陈巧茹领衔主演蒲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挣扎在生活下层的少妇形象,在表演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以出色的表演和声情并茂的唱腔刻画了蒲兰温柔而又泼辣、脆弱而又勇敢、坚定而又犹豫、痛苦而又快乐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与精神世界的矛盾,让人又恨又怜。
二度梅获得者——李梅
1969年出生,陕西戏曲研究院演员。1980年考入本院演员训练班,学习戏曲表演,坐科7年,毕业后留院青年团任演员,主工正、小旦。多年来,先后在《杨七娘》、《鬼怨杀生》、《隔门贤》、《留下真情》、《蔡伦》、《迟开的玫瑰》、《王宝钏》、《西部风景》等剧中担任主演,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她谙熟秦腔、眉户、碗碗腔,人称“三门抱”。戏路宽绰,能文能武,既擅长演古装戏,又在现代戏的表演中具有突出才能。她嗓音甜润,声情并茂,表演细腻,艺术感觉好,善于通过内心刻画人物。《西湖遗恨》的唱做、《杨七娘》的唱打,都颇显功力,尤其在《留下真情》一剧中塑造的现代妇女刘姐的形象,深得专家和观众的赞赏,一举获得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李梅戏路宽广,正反皆能,允文允武,嗓音甜美,声情并茂,表演细腻,艺术悟性极高。此次参赛剧目为《迟开的玫瑰》。李梅在剧中饰演乔雪梅,一个自尊、自强、善良,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年轻女性,过早地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为之付出了她的一切,最后收获了美好的爱情与众人的敬重。李梅的演唱声情并茂,发挥了她声腔最大的潜力,每到唱段的高潮部分,叫入觉得心潮澎湃。她在完成整个作品时,没有刻意表演的痕迹,但个性鲜明,情感充沛,很好地塑造了一个普通中见伟大、平凡中见真情的新女性形象。
二度梅获得者——吴凤花
1970年出生,1983年进绍兴县戏曲艺术职业学校学艺,1986年进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工作至今,工小生,师承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她扮相俊美、文武兼备、唱做俱佳。先后饰演《劈山救母》中的前刘彦昌后沉香、《白蛇前传》中的许仙、《陆文龙》中的陆文龙、《狸猫换太子》中的陈琳、《穆桂英挂帅》中的杨宗保、《吴王悲歌》中的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中的越王、《虞美人》中的楚霸王等;主演《救裴》、《慎思》、《跪池》等十余出优秀越剧折子戏,塑造了一系列文武兼备,性格迥异的舞台人物形象。她与吴素英、陈飞等搭档,使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以擅演文武戏而独树一帜,她的帅气、俊逸,阳刚之美更使她在越剧众女小生中独领风骚。1996年,吴凤花凭借《陆文龙》和《吴王悲歌》荣获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又陆续获得第15届上海白玉兰“主角奖”、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吴凤花戏路宽广,勇于作多方面的尝试,她善于师法其它剧种的长处,如京、昆、川剧以及各种地方戏,遂取得“百川汇海”之效。2010年,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全新打造新版《狸猫换太子》,吴凤花在表演、唱腔和人物塑造上,都有全新的突破。她所塑造的陈琳不像老版中那样谨小慎微,而是积极主动、更显睿智,使人物形象有了新的提升。吴凤花在声腔上,借鉴运用了京剧老生中[反二黄]、[慢板]的唱法,运腔荡气回肠,在表演上,同样融入了京剧老生的表演模式,以加强人物性格的力度,充实人物的阳刚之气。尤其最后一场中,吴凤花的唱词多达80多句,而且一气呵成,突出地表现了陈琳的善、智、勇、忍的性格特征。
梅花奖获得者·戏曲
王艳
1976年出生,天津京剧院实验团演员,工音衣、花衫,毕业于天津艺术学校,先后师从孟宪瑢、袁文君、田玉珠、张芝兰、孙荣蕙、杨荣环、姜凤山、李维康等名家,1997年拜刘秀荣为师。王艳常演剧目有《凤还巢》、《杨门女将》、《霸王别姬》、《玉堂春》、《银屏公主》、《红鬃烈马》、《昭君出塞》等。王艳2005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第三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2010年参加中国京剧流派班学习。曾荣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王艳扮相端庄秀丽,嗓音清亮、圆润,表演细腻传神,梅尚兼顾、文武兼修。2004年,她在新编京剧《妈祖》中成功地塑造了林默娘的艺术形象。
王艳此次参评剧目是新版京剧《谢瑶环》。她饰演的谢瑶环跨青衣、小生两个行当,兼具武生工架。其中十余段大段唱腔颇吃功力。她的表演刚毅挺拔、潇洒大方,唱念做舞精彩纷呈,塑造了一个不畏权贵、一心为民的鲜活的艺术形象。
安平
1968年出生,上海京剧院演员,工铜锤、架子花脸,1988年毕业于天津市戏曲学校,2007年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毕业,曾向裘派传人方荣翔、王正屏、李长春等名家学习,同时得到了袁世海、尚长荣、厉慧良等名家的传授。1991年安平拜夏韵龙为师。他嗓音高亢洪亮,行腔游刃有余,且韵味十足。在表演上,他文武兼备,富有激情,有很强的感染力,善于博采众长,开拓戏路,注重以声传情,融铜锤、架子花脸两种行当表演技巧于一身,形成了富有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
安平擅演剧目有《铡美案》、《连环套》、《大、探、二》、《赤桑镇》、《李逵探母》等,2009年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2010年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曾两度荣获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金奖。
安平此次参评剧目是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他饰演的韩信由净行应工,打破了以往由老生、武生应工的常规。他借鉴了老生的俊扮、红生的工架、麒派的念白,把生行的劲头和铜锤花脸的唱腔融合在一在,塑造出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
李军梅
1974年出生,1993年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1994年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2007年在中央戏剧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表导演系学习,工正、小旦。师从著名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马兰鱼。她先后在《梨花情》、《王宝钏》、《窦娥冤》、《断桥》、《秦雪梅吊孝》、《活捉三郎》、《三上轿》等传统剧和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留下真情》、《西部风景》、《大漠情》中担任主要角色。李军梅扮相俊秀,表演质朴,音色甜润。曾荣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第五届西北五省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并被评为秦腔“四小名旦”之首,获“秦腔百佳演员”称号,被誉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五朵金花”之一。
李军梅在参评剧目《梨花情》中,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精准演绎,将梨花的成长轨迹呈现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人物心理流程真实可信,情绪把握分寸得当,生动感人。悲哀时,她唱得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情深处,她演得刻骨铭心,真挚动人;气愤时,她爆发力极强;坚定时,她刚健洒脱,铿锵有力。成功地塑造了独具秦腔特色的“梨花”形象。
陈琼
1975年出生,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演员,1989年进入福建艺术学校学习,工青衣、闺门旦,1994年考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师从闽剧名家林瑛。其擅演剧目有《唐王选妃》、《郎陵县令》、《三美图》、《冯梦龙断案》、《贬官记》、《莫愁女》、《荆钗记》、《梅玉配》、《狸猫换太子》、《曲判记》、《荔枝换绛桃》以及《杜十娘》、《金圣叹快事》、《妈祖的传说》、《铜雀台》、《卓文君》等。她是闽剧舞台上的“金嗓子”,真假嗓运用自如,音域宽阔,低、中、高音的跳跃游刃有余。
陈琼此次参评剧目是闽剧《王莲蓬拜香》。她饰演的王莲莲扮相清秀,唱腔委婉动听,将一位可爱、可恨的市井女人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第七场戏中有一段长达36分钟的独唱,这在闽剧史上是少有的。同时,她的表演兼具闺门旦的骨架、花旦的肉,青衣的影子、彩旦的风采,既有乃师林瑛的神韵,又有自己特色的肢体语言。风格上,她继承林瑛版“王莲蓬”的幽默,并有所丰富。
詹丽华
1970年出生,山西省朔州市歌舞团演员,1979年考入山西省戏曲学校忻州分校,1986年进入山西省朔州市歌舞团工作。经过数十年的专业学习和艺术实践,不仅擅长演古装戏,演现代戏也颇有建树,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常演剧目有《拾玉镯》、《打神告庙》、《血手印》、《金水桥》、《打金枝》、《哑女告状》、《花烛恨》等。由她主演的《走西口》、《叔嫂情》等二人台剧目同样脍炙人口。
詹丽华此次参评剧目是北路梆子《侨女李林》。她饰演的李林,扮相英挺飘逸,举止大方得体,做派表演细腻动情。在与日寇的斗智斗勇中,表现了李林的聪明机智;在生死抉择中,她用高亢激越的唱腔彰显了一个民族女英雄短暂而又绚丽的人生辉煌。
徐铭
1972年出生,越剧女小生,1986考入嵊州艺术学校,1988年入乐清越剧团,1993年入杭州越剧院工作至今。她师承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后拜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为师,先后在20多部大小剧目中担任主演,如《曲江风月》中饰郑元和、《少年天子》中饰顺治帝、《流花溪》中饰继业、《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饰梁山伯、《打金枝》中饰郭暖、《心比天高》中饰文柏、《暗恋桃花源》中饰袁老板、《海上夫人》饰江思腾等。
徐铭此次参评剧目是《一缕麻》,他在剧中饰演的呆大憨直诙谐、善良可爱。由于徐铭对人物性格气质准确的把握和分寸得当的表演,让观众在笑声与泪水中体悟人生的真境界。“呆大”一角已成为越剧舞台不可或缺的、宝贵的另类小生形象。2010年,徐铭凭借“呆大”一角荣获第二届中国越剧节“十佳演员奖”。
吴桂云
1968年出生,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员,工文武老生,毕业于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先后师从陈月楼、周仲春、徐宝忠、董长申等名家,2003年拜尚长荣为师。其擅演剧目有《钟馗》、《长剑歌》、《南北合》、《狸猫换太子》、《辕门斩子》、《杀庙》等。曾荣获文化部“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评比展演暨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河北省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
吴桂云此次参评剧目是折子戏专场,包括《南北合·探母》(饰杨八郎)、《长剑歌·暮歌》(饰辛弃疾)和《钟馗·行路》(饰钟馗)。吴桂云唱腔宽亮优美,富有激情,表演细腻、刚柔相济。尤其是她饰演的钟馗形象以情动人,颇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其中“行路”一折,表演“跳判”时手眼身步很有章法;“捋髯”、“撕髯”时富有雕塑美;“朝天登”三起三落,稳健规范。通过她娴熟的表演技巧和对人物的准确把握,鲜明地刻画出钟馗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王玉梅
1974年出生,成都市川剧院演员,1988年考入四川省川剧学校自贡班,主工花旦、闺门旦,兼习武旦。其代表剧目有《中国公主杜兰朵》、《燕燕》、《红梅记》、《激流之家》、《山杠爷》、《白蛇传》、《野鹤滩》、《思凡》、《拷红》、《秋江》、《访友》、《人间好》、《阖宫欢庆》等。她扮相俊美、功底扎实、唱腔动听、身段潇洒,善于刻画人物。
王玉梅此次参评剧目是川剧高腔大幕戏《燕燕》。她饰演的燕燕表演细腻传神,演唱优美动听,嗓音清纯甜润,音域宽广。她的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悲伤时低回婉转如游丝飘悬,愤恨时高亢激越如决堤洪水一泻千里,令人为之潸然泪下。如在“送衾绸”一场戏中,其清澈甜美的歌声,婉转缠绵的唱腔,令人动情,加之灵活的身段、会说话的眼神、多情的表演,活脱脱地将一个羞涩可爱的少女、聪慧活泼的丫头呈现在观众面前。深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李鸿良
1966年出生,江苏省昆剧院丑角演员,1985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师从周传沧、范继信、姚继荪、刘异龙、王世瑶、张寄蝶。他的表演细腻传神、诙谐幽默,基本功扎实,唱念过硬,可塑性强。其主要作品有《孽海记·下山》(饰本无)、《跃鲤记·芦林》(饰姜诗)、《艳云亭·痴诉、点香》(饰诸葛暗)、《渔家乐·相梁、刺梁》(饰万家春)、《义侠记·游街》(饰武大郎)、《十五贯》(饰娄阿鼠)、《红梨记·醉皂》(饰陆凤萱)等,并在《风筝误》、《小孙屠》、《白罗衫》、《桃花扇》、《看钱奴》、《牡丹亭》中担任重要角色。李鸿良在中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中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曾获第五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表演奖”。
李鸿良此次参评剧目是折子戏专场,包括《红梨记·醉皂》、《水浒记·活捉》和《西厢记·游殿》,李鸿良唱做并重,突出体现了他深厚的表演功力。
王志萍
1966年出生,1980年进浙江定海县越剧团学艺,1983年进入舟山越剧团,以新编神话剧《海明珠》崭露头角,1986年进入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1990年辞职去日本,1999年重进上海越剧院工作至今。
享有“小王文娟”之美誉的王志萍,扮相和音色都酷似乃师王文娟,80年代中期,就以王文娟的代表剧目《红楼梦·葬花》、《春香传》而荣获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一等奖、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演唱奖。但王志萍没有停留在模仿上,她善于吸收和创造,戏路宽广、可塑性强,先后主演了《追鱼》、《红楼梦》、《神王恋》、《孟丽君》、《皇帝与村姑》、《梁祝》、《情洒罗山》、新版《红楼梦》、《西园记》、《蝴蝶梦》等剧。因主演《蝴蝶梦》获2002年第13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在这部戏中,王志萍的表演与唱腔都有质的飞跃,她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以王派饰演田秀、以傅派塑造小寡妇,惟妙惟肖地演绎了田秀的端庄、内敛,小寡妇的风骚、率真。2009年,在新编越剧《秋色渐浓》中,王志萍又成功地出演了贤良淑德、克己忍让的女主角素英。
包飞
1970年出生,北京京剧院演员,工文武小生。他1988年毕业于北京市戏曲学校,师从李文智、茹绍荃、江世玉、晓艇、叶少兰、萧润德、沈世华等。1999年包飞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孝为师,2004年选入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2010年选入首届中国京剧演员流派班深造。他嗓音宽亮、甜润,表演潇洒大方,文武兼备,擅演雉尾生、武小生、冠生、巾生、穷生等。其代表剧目有《吕布与貂蝉》、《三气周瑜》、《平贵别窑》、《白门楼》、《八大锤》等。2001年包飞荣获全国京剧大奖赛最佳表演奖,2005年荣获全国京剧大奖赛优秀表演奖。
包飞此次以折子戏专场参评,包括《八大锤》、《逼侄赴科》、《打侄上坟》和《平贵别窑》。《平贵别窑》是一出小生、武生“两门抱”的经典老戏,包飞塑造的薛平贵于豪迈气概中别具英俊飘逸,情感细腻传神。而同是表现书生形象的“做功”戏,包飞塑造的痴情书生潘必正和“穷生”陈大官均鲜活灵动,形神兼备,洋溢着青春气息。
王小蝉
1965年出生,湖北省京剧院演员,1991年毕业于河北省艺术学校,师承京剧名家张荣培、徐炽明、祝元昆、王二朋等。其擅演剧目有《白帝城》、《失、空、斩》、《珠帘寨》、《范进中举》、《碰碑》、《上天台》、《奇冤报》、《龙凤呈祥》、《击鼓骂曹》、《打渔杀家》及新编神话剧《八仙过海》和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王小蝉此次参评剧目是京剧折子戏专场。在《哭灵牌、连营寨、白帝城》中,他的大段唱腔充分表现了奚派委婉细腻、清新雅致、韵味醇厚的艺术特色。“托孤”一场,一段[二黄三眼]、[原板],情随字出,腔随情转,[散板]也极尽缠绵之妙,韵味悠长;在《孔子·杏坛拜师》中,他的唱腔在奚派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特色,大气绵长,尤其是对子路的几个唱段,唱得入情入理,耐人寻味。
赵玉华
1966年出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京剧团副团长,1977年考入石家庄地区戏曲学校(现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工花旦、刀马旦。1980年毕业到石家庄市京剧团,1985年拜刘长瑜为师。她擅演剧目有《铁弓缘》、《虹桥赠珠》、《昭君出塞》、《盗仙草》、《辛安驿》、《金玉奴》、《红娘》、《卖水》、《柜中缘》、《秦香莲》、《四郎探母》、《红玉良缘》等。
赵玉华此次参评剧目是颇见功力的《铁弓缘》。剧中,前半部分她以闺门旦、青衣应工,后半部分反串小生,跨多个行当。举手投足,行腔咬字,规范利落。武功做派,更是帅脆美媚,英姿勃发。同时,她的表演,伶俐中透出可爱,潇洒中传递出率真,在诙谐轻松中,尽展允文允武的才能。
肖笑波
1983年出生,湖南省祁剧院演员,1995年考入邵阳市艺术学校祁剧科,师从祁剧演员花中美,主工花旦,兼习刀马旦、正旦、老旦、丑旦。其擅演剧目有《目连救母》、《梦蝶》、《过奈何桥》、《天地粮仓》、《白蛇传》、《杨门女将》、《三打白骨精》、《昭君出塞》、《彩楼配》、《李三娘》、《风流债》、《斩三妖》等。
肖笑波是此次参评梅花奖演员中年龄最小的,她的参评剧目是祁剧目连戏《目连救母》。在《目连救母》中,肖笑波饰演的刘青堤,戏份繁重,行当兼正旦、泼辣旦,唱做并重。《开荤》时的任性泼辣;《捉魂》时的惊惧翻跌;《回煞》、《六殿》时的母爱缠绵、鬼步飘逸;《奈何桥》时的跌打翻腾,尤其是奈何桥上的三起三落,不仅仅展示了演员扎实的基本功,更表现出刘青堤所受的痛苦熬煎,观众看后无不为之赞叹。
闫巍
1968年出生,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员。1980年考入天津市戏曲学校,工刀马旦,在校期间受教于李俊麟、李近秋、许世光、渠天凰等老师。1987年毕业进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曾得到李金鸿、张春华、宋长荣、刘秀荣、白云明等名家点拨,先后主演了《竹林记》、《扈家庄》、《小放牛》、《巴骆和》、《泗州城》、《大英杰烈》、《杨排风》、《牡丹巧戏仙》、《郑和下西洋》等剧。
闫巍此次参评的剧目是京剧折子戏专场。在《岳云》中,她饰演的岳云,腰功、腿功极具光彩,一对大锤在手,耍得花样翻飞,更是显示了纯熟的功夫。在《泗州城》中,她饰演的泗州水母英武矫健,开打轮番使用坤刀、双鞭、双头神枪等兵器,踢、缩、推、挡、打、弹、掏,以及前桥、后蹦、大跳等动作,无不干净利落,身姿灵活。除了武功做派脆帅刚健之外,她的唱、念也是中规中矩。在《牡丹巧戏仙》中,她的唱腔有上佳表现。
王珮瑜
1978年出生,上海京剧院女老生,宗“余派”。她先后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和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王珮瑜师从王思及、朱秉谦、张学津、刘曾复、李甫春、王世续等名家。她嗓音圆润,演唱古朴隽永。扮相俊秀、气质儒雅。其擅演剧目有《失、空、斩》、《搜孤救孤》、《捉放曹》、《文昭关》、《洪羊洞》、《击鼓骂曹》等。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全国优秀青年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榜首以及第13届“白玉兰”戏剧主角奖等。
王珮瑜此次参评剧目是京剧《赵氏孤儿》。该剧根据马连良先生演出本整理改编,并融入了余派《搜孤救孤》的经典唱段。王珮瑜饰演的程婴韵味十足,她把余派的唱念神韵和马派的叙事表演相结合,回归传统,传递出古朴简约的写意之美。
常秋月
1978年出生,北京京剧院花旦演员,主工荀派,兼学筱派。她1990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1997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京剧院,2003年拜孙毓敏为师,并向赵燕侠、吴素秋、黄少华、刘长瑜、于玉蘅、李金鸿、崔荣英、陈永玲等名师求教,学习了荀派剧目《红娘》、《红楼二尤》、《金玉奴》,筱派剧目《乌龙院》、《战宛城》、《翠屏山》,尚派剧目《破洪州》,梅派剧目《霸王别姬》和昆曲《思凡》等。常秋月扮相甜美妩媚、嗓音嘹亮清润,身段优美曼妙,兼得荀、筱二派之风姿神韵,表演准确传神、动情入微,常能赋予人物新意和美感。
常秋月此次参演剧目为《勘玉钏》。她在剧中“一赶二”,恰如其分地演绎了性格迥异的两位女性形象:前面以青衣应工,扮相端庄柔美,演唱丝丝入扣,成功地塑造了俞素秋这个悲剧形象;后面以花旦应工饰韩玉姐,京白爽脆悦耳,表演生动鲜活,将一位天真活泼、娇憨可爱、正直善良、心直口快的少女形象活现在舞台上,尽展常秋月多方面的表演才华。
华渭强
1965年出生,毕业于浙江省艺术学校,1983年进入浙江越剧团工作至今,工张(桂凤)派老生,兼唱小生各派。他嗓音厚实纯亮,演唱柔和味淳,能突破流派,唱出人物,将声韵美与男性美融为一体,为越剧男演员唱功佼佼者。他的表演纯朴、富有激情和阳刚之美,能塑造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曾饰演《九斤姑娘》中的石二,《红色浪漫》中的刘国鋕,《风雪寒梅李三娘》中的刘知远,《祥林嫂》中的卫老二,《茶花女》中的加斯多,《画眉》中的颜太公,《孟丽君》中的皇甫敬,《珍珠塔》中的陈培德,《金凤与银燕》中的赵忠华、侯贵,《商城真情曲》中的陆建强等。还曾拍摄过《胯下将军》、《巧凤》、《乾嘉巨案》、《毛泽东与杨开慧》、《杨乃武平冤记》、《柳玉娘》等30余部共一百余集戏曲电视剧。曾荣获全国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演员奖”,第三届中国戏剧奖“优秀演员奖”。
华渭强此次参评剧目为折子戏专场,包括《九斤姑娘·猜谜》、《风雪寒梅李三娘·回书》、《红色浪漫·诀别》,以对圆滑世故的石二佬、对妻负罪而愧疚痛苦的大将刘知远、铁骨柔肠的革命青年刘国鋕三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充分表现了华渭强塑造人物的深厚功力。
李雪飞
1974年出生,毕业于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1993年到黑龙江省龙江剧院工作。
李雪飞青春靓丽,艺术功底扎实,有自己独到的技艺绝活,表演真切感人,技巧成熟,业绩突出,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赏。她是龙江剧领军人白淑贤的弟子,深得乃师的培养、提携。曾在《荒唐宝主》、《梁红玉》、《铁弓缘》、《昭君出塞》、《木兰传奇》等几十部戏中担当重要角色。曾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等。
李雪飞参赛剧目为《鲜儿》,演出中她声音甜美,音域宽广,动作潇洒、刚勇又不失妩媚。她善于刻画人物,演出了人物的性格变化,开始时刻骨铭心的男女恋情,经过这种纯真恋情与江湖义气的痛苦交织,最后把儿女情长和江湖义气升华为爱国大义。从纯真多情的鲜儿,到闯荡江湖的三江红,再到一个不愿当亡国奴的女人,她的表演为戏剧舞台再添一个新的形象。
蒋文端
1969年出生,广东粤剧院演员。1990年从广东粤剧学校毕业分配至广东粤剧院。她扮相俏美,嗓音圆润甜美,唱腔委婉动人,表演细腻,感情真挚,其戏路广,各路旦行均能胜任。
蒋文端曾主演过《白蛇传》、《穆桂英挂帅》、《伦文叙传奇》、《梦断香销四十年》、《红梅记》、《袁崇焕》、《范蠡献西施》、《红楼梦》、《打金枝》、《狸猫换太子》、《紫钗记》、《君子桥》、《唐宫香梦证前盟》、《东坡与朝云》等剧目。蒋文端此次参演的剧目为《山乡风云》。这部当年风靡一时的红色经典,被她演绎得有声有色。她的演唱韵味淳厚,圆润甜美,特别是委婉动人、细腻生动的演唱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山乡风云》是现代戏中运用戏曲程式较好的典范,蒋文端的表演沉稳大方,机智灵动,既展现了程式的美,又不失现代生活的真。从而很好地表现了女主角刘琴英姿飒爽、刚中有柔的性格。
侯艳
1974年出生,1985年考入宁夏艺术学校,工小旦,师从钱森、张正武、王志杰、孙玉梅、肖雅君等名家,1990年毕业分配到宁夏秦腔剧团。主演了《窦娥冤》、《游西湖》、《杨三姐告状》、《梁秋燕》、《周仁回府》、《哑女告状》、《吕布戏貂蝉》、《蝴蝶杯》、《真假牡丹》、《三滴血》、《火焰驹》、《塞上南国人》、《牌坊泪》、《琵琶泪》、《武松杀嫂》等传统与新编剧目。2010年,侯艳主演了大型新编历史剧《朔方天歌》,她唱做俱佳,成功地塑造了单于之女萨兰花的艺术形象,荣获了第五届西北五省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侯艳此次参评剧目是《安安送米》、《武松杀嫂》、《花木兰·凯旋夜》。这三折戏较好地展示了侯艳刻画人物的能力。《武松杀嫂》罪恶中似有冤屈,绝望中似有生机,血腥中也有美艳,似绝又生,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安安送米》面对姣儿,含冤带屈,却忍辱负重,宽以待人,教人为善,让人柔肠百转。《花木兰·凯旋夜》表现了花木兰恢复了女装,对昔日战友表达爱慕之情,亦刚亦媚,亦勇亦嗔,情趣盎然。
谭继琼
1973年出生,重庆市三峡川剧团演员,1988年考入四川省川剧学校表演专业,主工旦角,师从川剧名家刘世玉,擅长花旦、奴旦、闺门旦、青衣、刀马旦等。其擅演剧目有《白蛇传》、《杨八姐盗刀》、《拾玉镯》、《宋江杀惜》、《柜中缘》、《武松杀嫂》、《鸣凤》、《桃花村》、《昭君出塞》、《江姐》、《选村官》、《一个人的婚礼》、《游春》、《逛新城》等。她扮相俊美,功底扎实,唱腔悠扬委婉,身段潇洒,表演风格精细、稳健,善于运用川剧唱、念、做、打等传统程式技能刻画人物形象。
谭继琼此次参评剧目是现代青春川剧《鸣凤》。剧中,她将丫头旦的俏皮乖巧、闺门旦的性清内敛、花旦的神情飘逸、青衣的哀怨悲楚集于一身。同时,她的嗓音甜美,委婉动听,令人难忘。如开篇与三少爷觉慧在“摘梅”、“荡舟”、“捏泥人”等场景中,谭继琼以欢快的心绪,纯正的唱腔,对少女鸣凤的美丽进行展示。特别是“投湖”一场中,演唱“今生情爱阴阳隔,未婚妻生死相随心相贴”这一核心唱段,时而浅吟低唱,时而高音喷吐,唱出了对爱情的眷念,对人间的难舍,对死别的愤懑,情自声出,声情并茂。
许亚玲
1968年出生,江苏省淮海剧团演员,工武旦,1980年考入淮阴地区文训班(现淮安文化艺术学校)学习戏剧表演,师从著名武旦王道静,1983年分配到江苏省淮海剧团工作至今。从艺30年来,许亚玲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代表剧目有淮海戏《皮秀英》、《樊梨花点兵》、《大唐女帅》、《红楼梦》、《双玉婵》、《孟姜女》等。她的表演既有淮海戏自身表演风格的热情、幽默、奔放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能扣紧时代脉搏。她的嗓音清脆中见圆润,明亮中带有醇厚韵味。
许亚玲此次参评剧目是淮海戏《秋月》。她塑造的秋月形象情真意切,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准确地演绎出了一位淮海戏艺人的悲苦一生。她的演唱悦耳动听,表演规范大方。
陈娟娟
1967年出生,福建省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演员,工旦角。她1978年考入福建省艺术学校高甲戏表演专业,1983年毕业后分配至泉州市高甲戏剧团,2000年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群众文化管理专业,曾在高甲戏《管甫送》中饰美娟、《连升三级》中饰甄似雪、《貂蝉》中饰貂蝉、《敬德接印》中饰黑夫人、《樊江关》中饰樊梨花、《谢瑶环》中饰武则天、《风雨孤帆》中饰庄妃、《海上女神》中饰妈祖、《珍珠塔》中饰陈翠娥。
她此次参评剧目是《昭君出塞》。在这出为她度身定做的大戏之中,陈娟娟调动起自己的全部艺术积累,倾心塑造王昭君的艺术形象,她以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演绎了深宫爱欲与深情,出塞的华丽与苍凉,一代绝世佳人被陈娟娟留在了高甲戏的舞台上。
李淑芳
1968年出生,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演员,1985年考入陕西省周至县剧团,主工小旦。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代表性传承人。她1988年拜秦腔表演艺术家肖若兰为师,先后主演了《法门寺》、《红珠女》、《断桥》、《游龟山》、《三滴血》、《打金枝》以及新编剧目《山乡御妹》、《浣花溪赋》等。她嗓音纯正,行腔委婉,吐字轻巧,韵味醇厚,集缠绵悱恻与优雅甜润于一身,唱腔讲究强、弱对比,别具一格。她既继承了肖派表演细腻、鼻腔共鸣的艺术特点,又不盲目拘泥,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
李淑芳此次以折子戏专场参评,包括《游龟山·藏舟》(饰胡凤莲)、《夺锦楼·柳公馆》(饰钱瑶英)和《山乡御妹·御妹还乡》(饰肖妹)。她在《藏舟》中饰演的胡凤莲,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吐字轻重分明,情绪把握有度,人物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李淑芳用独特的声腔,凸显了秦腔缠绵柔媚、轻柔婉转的另一面,受到观众的欢迎。
黎骏声
黎骏声,男,1965年出生。1978年起曾在广东茂名市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广州粤剧团工作,现为广州粤剧团演员。
黎骏声是近年来粤剧界极具潜质的年轻文武生,曾在《搜书院》、《苦风莺怜》、《西厢月下情》、《花染状元红》、《钟无艳大破棋盘阵》中担当主演。先后在《范蠡与西施》、《睿王与庄妃》、《花月影》、《豪门千金》、《三家巷》等30多出大戏中领衔主演。他戏路宽广,文武兼备,善于运用各种表演手段和声腔塑造人物,深得行家和观众的喜爱。
黎骏声此次参赛作品为《花月影》。黎骏声的演唱韵味浓郁,清楚伶俐,吐字发音力度都恰到好处。他的身段舒展大方,英俊帅气。他善于用声音和形体刻画人物,他饰演的林园生初时与杜采薇一见钟情,评点红船戏班诸花,才思泉涌,意气风发,嗓音清脆,高视阔步,极尽潇西风流之态。随后,在仕途与真爱的选择中他的演唱缠绵悱恻,几段与倪惠英配合的身段凄美迷人。最后官、人两空,他采用凄苦的唱法和有些变态的动作,展现了人物几近崩溃的精神状态。
夏青玲
1967年出生,武汉楚剧院演员,1986年毕业于武汉市艺术学校楚剧班,工闺秀、花旦。从艺20多年,她先后在多部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其代表剧目有《访友》、《断桥》、《宝莲灯》、《哑女告状》、《三月茶香》等。曾获湖北省第二届楚剧艺术节“演员一等奖”,第八届艺术节“文华表演奖”等。夏青玲扮相俊美,嗓音圆润,尤其在演唱方面,她能科学地将声乐技巧和楚剧唱腔风格糅合在一起,使楚剧声腔更有韵味。
夏青玲此次以楚剧折子戏专场参评,包括《推车赶会》、《寻女》、《夜梦冠带》。在颇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楚剧小戏《推车赶会》中,她把一位勇于冲破封建桎梏,追求幸福生活的少女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青春可人。在《寻女》中,她饰演了一位因失去女儿而精神几近崩溃的母亲形象,令观众为之动容。她在《夜梦冠带》中饰演的崔氏,以极其细腻的表演,将嫌贫爱富、痴心妄想的崔氏刻画得栩栩如生。
周丹
1970年出生,沈阳评剧院演员。1985年考入沈阳市艺术学校学习评剧,1990年参加沈阳评剧院工作,1996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师承著名声乐教育家丁亚贤教授和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199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她先后主演了多部现代评剧、古装评剧和新编历史评剧,代表剧目有:《山里人家》、《小女婿》、《杨三姐告状》、《红楼梦》、《唤心石》、《凤还巢》、《金瓶梅》、《日月图》、《小二黑结婚》、《红楼夜审》、《闹牛记》、《长孙皇后》、《神圣的天职》等。曾获第三届沈阳艺术节“优秀配角奖”,辽宁省第六届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奖项。她参赛的剧目是评剧《寻常百姓》,该剧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无私帮助贫困大学生的故事,歌颂了人间真情。周丹用满腔热情,着力刻画了赵春兰的艺术形象。
胡春华
1965年出生,云南省京剧院院长。工青衣、花衫,师从王(瑶卿)派传人于玉蘅,张(君秋)派传人蔡英莲以及吴蓉珍、李剑秋等老师。代表剧目为《梦断碑寒》、《凤氏彝兰》、《白洁圣妃》,传统剧目有《状元媒》、《捧印》、《贵妃醉酒》、《四郎探母》、《凤还巢》、《望江亭》、《白蛇传》、《玉堂春》、《黛诺》、《大脚皇后》等。胡春华嗓音甜润、身段优美,演唱委婉含蓄、清新细腻。在《白洁圣妃》中胡春华饰演的白洁夫人扮相俊美、沉稳大气又颇有少数民族风情,舞台表演极具光彩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耳目一新。她曾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表演奖”,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大奖,为云南民族题材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贡献。
李青
1963年出生,济南市京剧院演员,1985年毕业于山东省戏曲学校,同年进入济南市京剧院。1986年拜著名张派传人薛亚萍为师。经常主演的剧目有《秦香莲》、《望江亭》、《状元媒》、《西厢记》、《四郎探母》、《大、探、二》、《红鬃烈马》、《起解会审》、《赵氏孤儿》、《刘兰芝》、《沙家浜》、《杜鹃山》、《李清照》等。
李青在新编历史剧《李清照》有上佳表现。该剧在艺术上有较大的创新突破,将舞蹈艺术的语汇融会到传统的京剧表演程式之中。李青在剧中的表演突破行当限制,把李清照从17岁的少女时期一直演到70岁的垂垂暮年。整出戏通过李清照的12首诗词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每首词代表了人物命运和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晚年李清照的刻画,李青运用大嗓青衣的演唱方法,声情并茂,准确把握了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楚淑珍
1967年出生,河南平顶山市豫剧团演员。从艺30年来,主演过多部大型古代和现代戏,塑造了许多年龄不同、性格迥异的舞台形象。主要代表作有《大祭桩》、《明月芳魂》、《张娘娘传奇》、《秦雪梅》等。楚淑珍博采众长、兼容求新。在唱功上,她仔细琢磨马派的“脆”、闰派的“甜”、崔派的“味”、陈派的“做”、常派的“字”。她的嗓音甜润、纯净,吐字清晰、真切,唱腔质朴,韵味淳厚,演唱哀怨深沉、缠绵婉转、感人肺腑,表演细腻含蓄,不管是演“名门闺秀”还是“小家碧玉”,总能风貌逼真,性格各殊,形成了表演神情兼备,唱腔委婉缠绵的特色。
楚淑珍在豫剧《李清照》中,扮相俊美、表演得体。特别是对李清照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把握准确,成功塑造了一位才高情深,品行高洁,富有风骨的古代才女形象。
渠建红
1967年出生于山西平遥一个农民家庭,呼和浩特市晋剧团演员,1983年考入内蒙古托县晋剧团,1989年入内蒙古艺术学院戏曲班,工须生。渠建红师承著名晋剧丁(果仙)派表演艺术家马玉楼,从事晋剧艺术20年,先后在《画龙点睛》中饰李世民,在《齐王拉马》中饰齐王,在《醉陈桥》中饰赵匡胤,在《卧虎令》中饰董宣,在《三关点帅》中饰杨延昭,在《芦花》中饰闵德仁,在《清风亭》中饰张元秀。
渠建红此次参评剧目是《困河东》和《斩唐丹》。沉稳少言的渠建红一上台就精神焕发,充满激情。在《斩唐丹》中,渠建红以饱满的精气神将董宣的铁骨赤胆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舞台上升腾起一道浩然正气。在《困河东》中,她运用丰富的唱、做、念、打手段,又成功塑造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形象。
渠建红是从基层走出深受观众喜爱的演员,德艺双馨。被观众亲切赞为“塞外第一女老生”。
王丹红
1968年出生。1982年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徽剧班,1987年进入安徽省徽剧班。现为安徽省徽京剧团徽剧演员。
王丹红师从汪静仙、秦彩萍、张晓云等,20多年来,在许多徽剧前辈的指导下,作为徽剧的当家花旦,主演了几乎所有的徽剧大戏,主要作品有:《杨贵妃后传》、《白蛇传》、《潘金莲》、《贵妃醉酒》、《情义千秋》、《百花赠剑》、《吕布与貂蝉》、《胡笳十八拍》、《一文钱》、《活捉三郎》、《断桥》、《拾玉镯》、《杀狗劝妻》、《哭剑饮恨》、《出猎回书》、《挡马》、《盗仙草》、《万花献寿》、《芙蓉花仙》、《游龙戏凤》等。
王丹红此次参评作品是折子戏专场。《纪年珠》、《贵妃醉酒》、《虹霓关》三出戏全面展示她传统艺术功底深厚,文武兼备,唱做念打俱佳,戏路宽,塑造人物丰富多彩的特点,以及她声腔甜润、身段窈窕、温婉细腻的创造人物的艺术功力。
胡瑜斌
1963年出生,南充市川剧团、川北灯戏剧团团长。1989年毕业于四川省川剧学校,专工生角,兼演小丑、小生。拜师于川剧表演艺术家杨昌林,并受陈金波、晓艇等艺术家的传授和指点。曾主演《装盒盘宫》、《八件衣》、《卖画拍门》、《斩经堂》、《包袱》、《拜师》、《远方来的婆姨》、《大山情》、《杀奢》、《赵奢收赋》等川剧、川北灯戏大戏和折子戏,还演出过《画轴情》、《武则天驯马》、《情系万家》等。胡瑜斌唱功技巧娴熟、表演细腻,善于通过唱功和做功来表现人物。
胡瑜斌此次参评剧目是折子戏《装盒盘宫》、《八件衣》、《卖画拍门》。在川剧高腔《装盒盘宫》中,他成功塑造了正直不阿的陈琳形象,他的嗓音高亢洪亮,演唱韵味十足。在弹戏《八件衣》中,他又精心演绎了昏官杨廉的内心世界;在胡琴《卖画拍门》中,他又塑造了刚烈的长街卖画的白茂林形象。全面展示了川剧主要声腔的特点,受到观众赞扬。
梅花奖获得者·歌剧
冯瑞丽
1974年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演员。冯瑞丽专业技术过硬,艺术表演精湛。曾在轻歌剧《玉鸟兵站》,歌剧《八女投江》、《野火春风斗古城》、《山水回声》、《我心飞翔》,音乐剧《桂花雨》中担当重要角色。此外,她演唱的歌曲《大江东流》、《边关行》、《壮士》、《回家》、《香格里拉》、《我是中国人》等也被人们所熟知。曾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全军首届声乐大赛金奖,第十一届文华表演奖,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冯瑞丽此次参评作品是歌剧《太阳雪》,这是一部表现一群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女兵随部队徒步进藏的感人故事的作品,全剧的音乐恢弘、震撼、优美、抒情,冯瑞丽在剧中饰演女主角白雪梅,她用歌声塑造了一个英勇悲壮、机灵可爱、美丽浪漫的人物形象。冯瑞丽以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同台共歌,共同探索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取得成功,得到业内的一致好评。